插秧哥教案6篇-金沙澳门官网
教案的制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充分考虑,以下是无忧文档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插秧哥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插秧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二、作家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三、朗诵感知
1.请同学们首先把比较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标到课本上,然后自由朗读一分钟。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4.利用视频以及图片补充有关插秧的相关知识。
(放映视频《水稻的一生》)
通过刚才这个视频,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里再复习一下,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四、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师生探讨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起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明确: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五、分析诗歌特色
①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②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插秧哥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学习《插秧》这首儿歌,认识6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春姑娘回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你画的春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好吗?
春天是播种插秧的季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儿歌)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城市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10、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插 秧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蓝天,
映照着白云,
映照着青山,
映照着绿树。
插秧哥教案篇3
专题概述
本专题的两首诗歌,一首出自《诗经》,一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诗。两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面,体现了劳动之美。
专题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2.学生在疏通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古诗中描绘劳动场景的手法。
3.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芣苢》和《插秧歌》的预习学案。
第二课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
第三课时:阅读拓展素材,完成相关练习。
专题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翻开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古人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展现劳动之乐的美好情怀。其中,既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在古诗中,劳动的辛劳和美好,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古诗中的劳动之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几首,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
二、整体感知
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是以下几首:
(一)芣苢
(二)插秧歌
(三)学习小结
(四)拓展阅读
三、学习过程
(一)芣苢
1.朗读诗歌。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2.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发现?
明确:
这是一首四言诗。前半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后半句只有一个字不一样。
3.我们先来看前半句“采采芣苢”中的“采采”是什么意思?下面两个选项,你们倾向于哪一个呢?说说理由。
a.采了又采
b.形形色色的
明确:
b,理由有二:
一是《诗经》中的叠字多见于形容词,如:灼灼、依依;或者名词,如:燕燕;或者拟声词,如:喈喈、喓喓等。《诗经》里没有看到动词重叠的现象。
二是《诗经》中一共出现四次:采采卷耳、蒹葭采采、采采衣服、采采芣苢。其中,“蒹葭苍苍”和“衣裳楚楚”,可知“蒹葭采采”和“采采衣服”中的“采采”是形容词,因此“采采芣苢”中的“采采”应一例类推,可译为“形形色色的车前草”。
3.请大家把后半句中不一样的那个字圈起来,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生1:这六个字都是动词。
生2:这六个字表现了人们劳动的情态。
师总结:由此可见,这首诗中,每一行的前半句都是描绘景物,而后半句则表现了人们劳动的情态。
4.请大家思考:这首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
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
画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
画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盛取芣苢的动作。
4.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画面?
生1:热火朝天
生2:忙碌
生3:喜悦
生4:欢快喜悦
生5:……
5.你能结合刚才的理解,把这个空补充完整吗?
这首诗描绘了的场景,表达了之情。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田家妇女采车前草时集体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情。
6.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把洋溢在诗歌里那种劳动的喜悦和忙碌读出来。
7.小结:
师: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古人劳动的场景的?
生1:这首诗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描写古人劳动的场景的,如“采、有、掇、捋、袺、撷”这六个动词,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
师:那么,这些动词能调换顺序吗?
生2:不能,因为它们体现了劳动的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不能体现这种过程。
师:也就是说,运用动作描写来描写劳动场景,不仅能表现劳动的动作美,还能表现劳动的过程美。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一首诗歌。
(二)《插秧歌》
1.朗读诗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理解诗歌大意。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
3.再读诗歌,捕捉诗中的劳动画面。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说说,你从诗歌中看到哪些画面?
生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我从这一句中看到: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刻画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生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我从这一句中看到: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说明当时在下很大的雨,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生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我从这一句中看到: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连饭都顾不上吃,说明当时已经忙到极点。
生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虽然没顾得上吃饭,但是还是对送烦人的呼唤作了回应,他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从中可以看到农家的勤劳、艰辛。
4.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你会怎么形容?
生:热火朝天
……
5.那么,诗人是如何写出这种场面的呢?
明确:
①动作描写。“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刻画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之大,暗示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农人的辛苦。
③对话描写。通过送饭人和插秧人的对话,写出农事之繁忙,农人之操心。
6.诗人杨万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明确: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7.师出示文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师:下面我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四、学习小结
1.师:这几首诗歌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这几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时的喜悦之情。
2.师: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的呢?
生1:诗歌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动作描写。
生2:诗歌中都描绘了具体的劳动画面。
生3:诗歌中还有对话描写,如《插秧歌》一诗。
生3:诗歌还会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农民的辛苦与忙碌。
……
五.拓展阅读
师:古代描写劳动的诗歌还有很多,下面请大家阅读这些诗歌,体会其中的劳动之美。
插秧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渗透性识字6个,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背诵《插秧》,理解“秧插在倒影中”的意思。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和劳动之美。继续学习在阅读时想像情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劳动吗?看来大家都是热爱劳动的孩子。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项特殊的劳动,你们准备好了吗?(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联系其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教师的赞扬声中,乐于接受特殊任务,自然而然进入学习情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围绕课题质疑并解题
1、看到“插秧”两个字,大家都很好奇,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问:插秧是干什么?在哪儿插秧?谁插秧?)
2、(课件出示:农民弯腰在水田插秧的画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目的地,看到这幅画面你的疑问解决了吗?(学生看画面,猜测解决以上问题。)
3、老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戴斗笠的农民把秧苗插在水田里的劳动就叫“插秧”。
三、理解课文
1、今天我们就要帮农民伯伯在水田里插秧。你看,这片水田像什么?(引导学生想像人站在水田里可以看见自己的倒影,体会水田像一面镜子。)随即出示诗句:“水田是镜子”。
2、引导观察:水田上边有蓝天、白云,水田旁有青山、绿树,那水中自然就会有――?(师一边叙述,一边在黑板上画水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及各景物的倒影。)出示诗句:“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
3、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可别闲着,赶快帮农民伯伯插秧吧!(指名上台贴秧苗。)
4、插完了秧苗可别忙着回去,你们不但帮农民伯伯插好了秧苗,细心观察的`小朋友,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秧苗插在水田里,同时也仿佛插在了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相机出示第二小节诗句。
四、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1、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大家把这首诗读得既正确又流利。生字宝宝真顽皮,一个个跳出来想和你们交朋友,看看谁最先叫出他们的名字?(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开火车、猜字两种游戏,进行识字组词检测。)
3、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指导学生体验劳动的愉悦,有感情地练读小诗。)
五、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这首小诗你能背过吗?你有什么小窍门?(启发学生寻找一二节的规律。)
2、指名背诵,大家闭眼想像画面。
3、师生合作背诵。(师读每节第一句,生背后四句。)
4、水田是镜子,还能映照出什么呢?(在小组内仿照课文编一编。)
六、作业建议:
把创作的小诗写下来,读给父母听,请他们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的音、形、义。
2、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并背诵课文《插秧》。
2、“开火车”抽读词语卡片。
二、巩固、识记生字
1、游戏“考考你”:学生针对“插秧镜映农民”六个生字,设置相关考题进行提问。(例如:说出“插”的部首;书空“农”的笔顺;说出“秧”的记字方法;拼读“镜”的音节。)学生互问互答,教师相机点拨。
2、小组合作,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组员生字识记情况,并向老师汇报学习结果。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怎样写好它?
2、汇报交流。
3、教师有重点地指导书写。
农:第四笔是竖提,第五笔是撇。(学生书空“农”的笔顺。)
民:第三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斜钩。(学生书空“民”的笔顺。)
4、学生在书上第17页田字格中练写“农”和“民”。
5、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其余三个字。(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习。)
四、作业建议
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想一想,填一填
1、课件――太阳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我是大地之神――太阳。人们也叫我“日”。很多汉字里都有我,你们看!
2、出示“暖”和“时”两个字。(指名认读,组词。)
3、“暖”和“时”两个字里都有“日”,但日字旁在两个字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同桌小朋友讨论讨论。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暖”的日字旁代表太阳,“时”的日字旁代表时间。
5、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日字旁的字?
6、这些字中哪些日字旁代表太阳?哪些日字旁代表时间?
7、完成书上填空。(教师巡视,同桌互查。)
二、读一读,唱一唱
1、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又快乐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春天在哪里》)会唱的小朋友可以拍着节奏跟着唱。
2、反复播放2~3遍,学生一边听,一边认字。
3、小组内学唱。
①读一读歌词。
②合作,加动作表演唱。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大家闭眼想像。
5、小组表演唱《春天在哪里》。
6、集体表演唱《春天在哪里》。
三、作业建议
1、给家长唱一唱这首歌,听听他们的评价。
2、收集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
插秧哥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优美,体会歌词的意义,快乐的歌唱劳动。
2、感受劳动人民插秧的辛苦,珍惜粮食。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a、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了解镜子的作用,孩子们慢慢在照镜子的游戏中静下来。
b、介绍水田。
“有一个大镜子,它能照出蓝天,你猜是什么?”(大河、大海)
教师提出水田并提问:水田是什么?(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有几个孩子说出来是种苗的,长麦子的。)
2、引入儿歌。
教师提问:水田这个镜子能照出什么?(白云、月亮、太阳、小鸟……)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简笔画展示,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老师边画边说:“水田是镜子,照映着蓝天(白云)”,第三个孩子开始说的时候,教师提出要求:请你学着老师刚才的方法来说:“水田是镜子,照映着……”
3、学说儿歌前半部分。
教师引出儿歌:“小朋友真厉害,都快编出一首诗了,有一个叫詹冰的爷爷写了一首诗,他的诗就像我们小朋友刚才说的一样,听一听哦。”(慢慢渗透作者名字,让孩子们将来读书的时候也知道关注作者,并选择优秀作者的做秀作品来读)教师说儿歌的.时候发现一些孩子在跟说,于是,提出小朋友轻轻说,老师大声说,听清楚老师的声音。第二遍,小朋友大声说,老师轻轻说。
4、学说儿歌后半部分。
教师过度语:“儿歌还有下一半呢,这一半可比上一半难了,你有信心学会吗?”孩子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很认真地听着、看着。老师做插秧动作,并画出倒在水里的青山,画出秧苗,问:“农民在插秧了,插在哪里了?”(水田、青山)“为什么是插在青山上啊?”(水中倒影)接着便是边画图边展示儿歌。孩子们很快理解了为什么插在蓝天上、青山上。
5、完整地将儿歌说一遍。
6、以游戏巩固儿歌,加强幼儿理解。
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东西,教师做农民。“一、二、三,变变变”的游戏变出东西,定型定在那里,然后和老师一起说儿歌。游戏两遍,孩子们很感兴趣。
7、创编儿歌并表演。
小组小朋友商量变东西,你想插在哪里就变成什么,然后一个人做农民来插秧。附:歌词: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
插秧哥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2.以“人”为线索,通过对插秧人、做饭人和描述人(诗人)等三类人的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核心目标:
3.通过转换叙述者身份的方式,重构诗歌内容,丰富阅读体验,掌握诗歌鉴赏的新方法。
拓展目标:
4.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进行比对式阅读,强化借助细节研读深度理解诗歌意义的方法。
四项目标中,目标2、3为教学重点,目标4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流程
1.以疑激趣,引发思考
师:阅读《插秧歌》时,有人读出的是田野劳作的艰辛,有人读出的是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有人读出的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和睦,有人读出的是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你在初读《插秧歌》后形成的阅读体验是什么,你又是依据诗歌中的哪些内容而形成的此种原初体验?
?提示】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初读体验并在交流中修正或完善该体验。对于依照教材“学习提示”的内容而认为诗歌侧重于表达“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学生,须引导其从诗歌中发现相关证据,不能只有观点而没有分析论证。
2.整体感知,发现难点
(1)自主学习该诗时,有没有什么内容不好理解,或者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对资料中的解读不认可?
?提示】大多数学生缺乏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能力,很难在自主阅读中形成真正的思考。该问题的价值在于先激活极少数语文尖子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逐步带动更多的学生形成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组织该问题的探讨时,教师须先预设一两个问题,给学生以启迪。例如:下这么大的雨,田夫一家为什么不能等雨小一些再劳动?田夫为什么不愿意停下手中的活而稍作休息吃个早饭?“低头折腰”的是田夫、田妇,还是大儿?
(2)诗人为何要为这个劳动场景创设一个大雨滂沱的恶劣环境?如果换作一个晴朗的早晨,在表达上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场景替换是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法。极其恶劣的环境,既有助于呈现劳作的艰辛,又能够体现田夫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有利于展示人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屈抗争。
3.走进文本,丰富体验
(1)以问题带动各联的赏析
首联中所写的`分工,是写实,还是互文?“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特征鲜明,请简要赏析。
?提示】初为写实,后为互文。四个动词,抓住了四种劳动的最经典的动作,画面感强。尤其是“抛”和“接”两个动作,在劳动之外,还写出了田夫田妇间因长期共同劳动而形成的默契。
(2)分析探究
?插秧歌》是立足于旁观者视角而形成的文字,如果将叙述视角分别转换为田夫、田妇、大儿、小儿、第五人,诗歌中的情感分别会出现什么样的转移?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以上述四类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抒写在大雨中插秧时的独特心境。
?提示】该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既有诗歌的情感基调而合理剖析人物心理,据此而形成有针对的表达。
4.走进作者,寻觅心音
探究:杨万里在这首诗歌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真的是赞美劳动吗?这首诗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提示】创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后人评价:“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5.群文共读,深度感知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与《插秧歌》都是在写劳动,而且都是在表现五月的乡村抢收抢种的场景。两首诗歌在内容、情感、表达上有哪些异同?请对比分析。
?提示】需先利用ppt展示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引导学生大体读通文本,再组织探究。可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附表如下:
?参考答案】相同点:均以劳动为主题(内容),通过典型细节(表达)渲染劳动的紧张与繁重(情感),体现劳动的艰辛(内容)。不同点:《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苏辙为当事人,故侧重于写内心的情感体验(内容),先焦急,再欣慰与感激(情感),主要采用对比手法(表达);《插秧歌》中,杨万里为旁观者,故侧重于写所见(内容),将情感藏匿在文字背后(情感),主要采用白描和细节描写手法(表达)。
(2)教材最初选用的是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后来替换为杨万里的《插秧歌》,你觉得编者作此替换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其一,《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写作重心并未落在“劳动”本身,与单元学习任务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其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思想情感较为复杂,阅读难度较大;其三,《插秧歌》的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细节典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