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后感5篇-金沙澳门官网
其实读完书后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后感在书写之前一定要理清整体思路,无忧文档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类简史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1
前段时间很想看书,手上又没有特别想看的,所以让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我的要求是:让人看了后很想一口气读完,引人入胜,他推荐了《人类简史》。听到这个名字,刚开始以为就是纯粹讲历史的,可能无外乎讲述人类如何从猩猩进化成现在的人类,没有想到有那么多惊喜,我很庆幸遇到这本书,它带给了我不同于以往的看世界的角度和眼光。
现在的我挺喜欢看那种会冲击思维,特别是改变思考方式的书;小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会出生呢,如果不是我,是不是会有另外一个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还会有我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长大了才发现,这可以算是哲学范畴的思考吧。
回到这本书,这本书的确是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说起,主线是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当然,不仅仅是生物学层面的解析,更有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述;比如:对我们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却习以为常的一些事物:文字的产生,数字的产生,宗教的产生,金钱的产生,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人类的未来;比如:人类是如何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在重量级和数量级都不是第一的情况下,如何一跃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全球霸主;为什么欧洲会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信贷制度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插曲,你会知道“美洲”的名称由来,“纽约”,“华尔街”这些名字的由来;还有一点是,我非常喜欢作者字里行间的幽默以及他述说的方式,这是是一种思维方式层面的幽默,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看到自己笑起来,不好意思,我笑点就是这么低~~~
这本书亮点很多,当然,也很可能是我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所以才会觉得很新奇,给了我很多启发,如果是一个很有知识储备量的人来看,也许还能发现其中有失偏颇的地方;至少于现在的我,有很多心得,只想一吐为快。
第一个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观点,书中是这样写的“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在于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据说,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情,而且讲的煞有其事。正因为如此,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应运而生;而这些精神层面的共识,也正是让数以万计的陌生人能够在一起井然有序的共事的原因”;
今天我们在公司上班,是因为大家相信共同的“故事”,对公司文化的认同也好,对制度的遵循也罢,重要的是,大家基本上有共同的目标---赚钱;所以数以万计的人们才能在彼此不认识的情况下有序的协同工作;而领导也不断的跟我们说,大家要一起努力,为公司的梦想努力,公司赚钱,个人才有钱途,不断的强化这个“故事”;但其实,这些都是虚构的,不是么?所以我现在很敏感别人对我的“洗脑”,非常敏感;包括传媒,它总是会告诉你,你要这样的身材,这样的容貌才会完美,你要吃这个才会健康,你要买这个才会快乐,类似这样,林林总总;
第二、让我看到科学的巨大力量,突然真的很崇拜科学家;以前我从来没想过科学家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来“左右”历史,书中有一段话如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无止境的壕沟战时,双方都寄望科学家能够打破僵局、拯救自己的国家。这些穿着实验衣的人响应了这项号召,从实验室里大量推出各种令人咋舌的新式武器:战机、毒气、坦克、潜艇,比以往效能更高的机枪、大炮、步枪和炸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的重要性更是一日千里。1944年底,德国节节败退,战败已经近在眼前。一年前,德国人的盟友意大利也已经推翻了墨索里尼,向同盟国投降。然而,即使英美苏三国联军步步进逼,德国还是不断顽强抵抗。之所以德国军民还是能够维持一线希望,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德国科学家即将能够推出如同奇迹般的新武器,像是v2火箭和喷气式飞机,力挽狂澜。然而,虽然德国人确实在研发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美国曼哈顿计划却已经将原子弹研发成功。1945年8月初,原子弹制造完成,虽然德国已经投降,但日本还在负隅顽抗。美国军队作势攻入日本本岛。日本誓死抵抗,准备决一死战,而且这绝非装腔作势。美国将军告诉杜鲁门总统,如果真要入侵日本本土,必然有超过百万美国士兵丧命,战争也必然会拖进1946年。于是,杜鲁门决定使用这款新型炸弹。在两枚原子弹投下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就此告终。”真的太牛了,如果没有那两枚原子弹,谁知道历史又会怎样呢,当然,历史老师已经一再的跟我说强调过----“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
第三、我看到市场自由带来的无限贪婪是如何把我所知道的世界历史如何串起来的;之前看过央视版本的大国崛起,大概了解了一下世界史;第一个大国就海上霸主西班牙;哥伦布就像一个现代的创业者,在游走了多个国家遭到拒绝后,终于说服伊莎贝尔女王投资了他的船队,我很赞叹女王的眼光,同时也很佩服麦哲伦的勇气和韧性;可以说女王的投资是相当成功的,因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有了前面的成功经验,人们越来越愿意把手上的钱投资给这些船队,等待他们去发现这个世界其他角落的黄金,矿产,烟草,然后把金银财宝运回国,美梦成真;
自由主义经济认为,市场是由看不见的手操作的,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书中说到资本金的贪婪可以让他们因为想降低生产成本,而去贩卖非洲奴隶,同时不管他们的死活;也提到国家如何为资本家服务,鸦片战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不同于我们学到的历史教材,作者是这样写的:“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杂物商靠着向中国出口药物(特别是鸦片)而发了大财。数百万中国人成了瘾君子,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都大受影响。3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发布禁烟令,但英国药商完全无视这项律令。于是,中国当局开始没收、销毁鸦片。这些鸦片烟商与英国国会和首相关系良好,许多议员和部长其实都持有烟商公司的股票,因此向政府施压,要求采取行动。1840年,英国正式以“自由贸易”为名,向中国宣战。此役英国轻松获胜。中国人太过自信,却完全敌不过英国如同奇迹般的新式武器:汽船、重型火炮、火箭,以及可连发的步枪。在接下来的和平条约中,中国同意不限制英国烟商的活动,并且还要赔偿中国军方造成的损失。”看到这,我真心感叹股东真可怕!
第四、为什么现在的人如此执着于房子?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需求?从作者讲述人类由采集狩猎者变成农民的这里,我得到了一些启发;书中原文是这样写的:“远古狩猎采集者的活动范围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当时这片范围都是他们的“家”,有山丘、溪流、树林,还有开阔的天空。但对农民而言,几乎整天就是在一小片田地或果园里工作,就算回到“家”,这时的房子也就是个用木头、石头或泥巴盖起的局促结构,每边再长也不过几十米。一般来说,农民就会和房屋这种构造建立起非常强烈的连接。这场革命意义深远,除了影响建筑,更影响了心理。在农业革命之后,人类成了远比过去更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与“自己家”紧密相连,但与周遭其他物种画出界线。新形成的农业活动范围,除了面积远小于过去远古的采集活动范围,内部人工的成分也大增。人类发现自己已经很难离开这些人工岛屿了,所有的房子、田地、谷仓,放弃哪个都可能带来重大的损失。此外,随着时间过去,他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不易搬运,也把他们绑得死死的。虽然在我们看来,远古的农民似乎又脏又穷,但当时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拥有的物品数量已经胜过了一整个儿采集部落。”现代人之所以如此渴望有自己的房子,是不是也因为有这种心理因素的遗传;而这些把我们绑得死死的东西,除了绑住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绑住了我们的灵魂?
第五、现在人类真的会比以前农业社会以前的智人开心吗?他们或许没有我们穿的好从,吃得好,但是他们不用上班,饿了就去采集野果或者蔬菜,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没有羁绊,没有东西捆绑住他们;也没有媒体整天在你周围告诉你你不够完美,你还需要买这个,买那个;以前隔得远的人民要很艰难的才能联系上对方,比如写信,所以信上面都是些很重要的东西;而现在沟通的方式如此便捷,你无时无刻都在收到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信息流,你有很多短消息要看,你有很多邮件要处理,你大多时候生活在一种焦灼的状态;
第六、作者提及快乐该如何计算,从生物学的角度,心里学的角度,这些观点在其他书籍上也能了解到,不过这次我才突然发现佛学里面的放下算是另辟蹊径,没有去论证如何快乐,而是告诉人们要放弃追求快乐,然后才会得到平静,得到真快乐,这个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的亮点;当人们纠结于一个问题该如何如何的时候,也许可以试着放下这个问题,不要执着于这个问题,这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借鉴;
最后,作者落脚到了人生的意义,这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哲学问题;作者认为,从纯粹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没有意义;这个观点于我来说已经并不稀奇,之前在看毛姆的《人生的枷锁》时候,我也是抱着找答案的心态一路狂看的,结论也是人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当时还是有些惊讶,当然,那也只是作者的人生观。但如果一切的非物质都是人想象出来的,我们又如何能判断谁真谁假呢,探讨这个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想通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思考婚姻,家庭,房子,工作的时候,或许能看的更远一点,更深刻一点,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心一点,然后由自己为没有意义的人生赋予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2
真理与发展几乎是一定会产生冲突的,这时候你还会选择真理吗?
前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起因是某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爱情这个东西是如此的虚幻,以至于我开始怀疑其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于是我开始四处搜索关于爱情的资料,看了许多关于爱情的书籍、电影,还去问了很多人,可依旧没有找到我想找到的答案,甚至到了最后,我越发地相信,爱情这个东西,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爱情,只是由于人类多巴胺分泌所激发的一种原始的生殖冲动,只不过,被人类文化所粉饰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行为而已。
接着,我又开始怀疑,既然爱情这种东西都不存在,那么我们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一定是存在的吗?经过一番思考与求证,我惊骇地发现,原来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构建在一种想象的基础之上的,什么金钱,荣耀,道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便于管理人民而捏造出来的谎言而已。
我就这么,深深陷入了怀疑论的漩涡之中。
也许真的有命运这种东西,就在这个时候,骆大的五月读书活动选择推荐了《人类简史》这本书。
其实《人类简史》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买了,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当时只是草草翻了一两页便一直放在书架上积灰。处于对知识的渴求(好吧其实是为了找骆大报销书费),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
一个星期之后,当我翻过本书的最后一页的时候,一种从未有过的通透感在我的体内流淌。
严格来见,我觉得这本书说是历史书更像是一本哲学书。
但从史实的角度讲,本书并不算十分优秀,我也读过比它更加具体详实的书,但此书与其他书都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高度,它将人类作为一种普通的动物进行剖析,从宏观上分析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预言了人类的未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站在一种旁观的上帝视角观察历史的发展,如果这本书不是当代学者所写,我甚至可能会认为它是由外星文明所写。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读到农业革命之前,我心中的想法愈发地坚定。没错啊,我们周遭的一切就是被虚构出来的啊,我们一直就生活在谎言之中啊。
可当我读完了农业革命并一直读到科技革命的时候,我的想法被完全颠覆了。为什么人类可以从一个弱小的种族一跃成为地球的霸主?为什么人类可以完成其他物种几千万年都完不成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我在咖啡馆里喝着咖啡码字的时候亚马逊森林里的其他生灵依旧在茹毛饮血?
这一切都是因为:想象力。
人类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讲故事。
人类通过制造并相信一个又一个的虚幻而又神秘的故事,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相信同一个故事的人们即使相互不认识也可以相互合作,遇到困难时互帮互助,遇到猎物时一起捕杀,遇到危险时也不会一哄而散。每一个人类社会的规模也从十几个人变成了几百个人上千人,现在天朝的人口甚至达到了14亿。
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壮大,人类的的故事也不断地变得丰富而复杂,金钱,道德,宗教等等应运而生。这些故事保障这人类社会这一庞大机器的有序运转,人类社会也在发展之中不断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故事。他们相辅相成,使得人类这一物种能不断地向前运动。
然而,归根结底,这些毕竟是只是人类自己编出来的,既然是编的,那就几乎一定会有漏洞,也一定会有人不相信这些故事,于是才有了犯罪,才有了金融危机,才有了诈骗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
但就因为它们是虚构的我们就要否定它吗?以前的我认为,是的,正因为它们是虚假的,我们就应该否定它们,拒绝接受它们。可现在我觉得,这种想法有些天真了。
纠结于事物的真假与否,只是单纯的思维游戏而已,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这些事物对我们,对他人,对整个人类有没有益处。有些东西虽然是虚构的,可是正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会有现在这种生活:有了金钱,我们才能如此方便地买卖东西;有了法律,我们才不会担心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了道德,我们才能在自己想要做恶的时候及时收手。
当然,真理重要吗?真理当然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成长的,可当真理与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应该选择真理呢还是选择为了发展稍微放弃一下真理呢。
我想,历史早就给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3
?人类简史》,这本书并不简单,在全世界是非常出名的一本书,被翻译成了很多很多版本,从石器时代讲述智人的演化到了现在,从全方面分析了人类。我觉得身为人类,我们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我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了解,也是人类的一个自我反思,推荐大家阅读。
人类,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我们演变了那么久,很多人还认为这整个世界就是我们人最为特别,我们是最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但从演化学来看,并不是这样的。目前在现代的世界里我们唯一存活下来的人种是智人,但是除了智人,之前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种,就像其他的动物一样,比如猪,猪有美国的猪,有中国的土猪,也有野猪等等。我们人也是一样的,据统计,在历史上存活的人种数不胜数,我们人并不是一条直线型的进化,比如先从直立人到尼安德特人,然后再到智人,而是同一时代有很多的人种是同时存在的。
其中跟我们智人最接近的是尼安德特人,他们的脑容量比我们还高,抗寒能力以及体型都比智人厉害,但是为什么最后到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智人一种了呢?
宽容并不是智人的特性,我们的祖先和我们有同样的自私基因,认为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所以将其他的人种赶尽杀绝,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加入了智人的群体,智人在过去的三万年里已经太过于适应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跟其他的动物不一样,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就是造物主的极致。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在提出我们智人其实也是另一种动物的时候,有人会大发雷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有一种人种。这就是我们自私的基因,我们自恋的原因。
但是成为那么聪明的生物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类的脑容量是全物种最大的,现代智人可以达到1200~1400立方厘米,但消耗了身体25%的能量,而相对于其他的猿类,只有8%。那就更不用提其他动物了,更少。如此聪明的大脑和脑容量换到的只是肌肉的.畏缩,和更多的精力消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说大猩猩,可能跟你比赛sat它考不过你,但是可以在几秒把你撕成碎片。那么这样的选择和策略是好是坏呢?没人知道。
因为我们有如此聪明的头脑,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世界的生态都会因为智人的聪明和自大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生物学里面,有一种概念叫“物种入侵”,就是将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带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美洲的牛蛙以及澳大利亚的蟒蛇,因为没有天敌,食物充足,它们大量繁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人种起源于非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智人能够迁移到各个大陆,然后对那些地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态平衡破坏,那么我们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入侵物种”呢?
举一些例子,澳大利亚,是智人第一个受害者,当时的澳大利亚有着与其他很多大陆不同的生态链,也有很多不同的巨型物种,比如双门齿兽、袋狮、巨型蜥蜴等等,都陆陆续续的灭绝了,而它们灭绝的时间正好是人类登上澳大利亚的时间。虽然有人会为智人脱罪,说这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但周围海洋生物的繁衍和恰巧的时间推翻了这个理论和说法,巨型动物的灭绝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是它们放松了对人类的警惕,一个小小的猿类无尖齿和利牙,自然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还有一个就是智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将灌木和树都烧了,留下草来吸引这些巨兽,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巨兽的繁殖速度非常的慢,怀孕时间长,怀胎不多,间隔长,就算几个月人类就只杀一只双门齿兽,几千年也会慢慢的灭绝。所以如果智人并没有登上澳洲,那么我们可以确信那里的巨型生物也不会灭绝。
同样的情况发生于美洲的猛犸象、驯鹿、犀牛、巨型地懒和剑齿虎,都惨遭毒手,并且灭绝的时间也是人类第一次登上那些大陆的时间,这些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洲和澳洲,同样发生在很多其他的地区,马达加斯加北极都没能幸免。
我们人类现在还在一步步的毁灭地球,如果我们并没有入侵到其他的大陆,那些巨型生物也不会灭绝。现在的严重工业化和过度开发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毁灭地球,很多的物种也在灭绝的边缘。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类的自省,我们因为自己的自私和生存对整个生态和地球造成了那么大的损伤,我们应该感到愧疚,也同时感恩这整个地球为我们提供的资源。读到这一部分,让我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大智若愚,人类过于聪明,导致这个聪明进化成了灾难,反而那些脑容量并不是很大的动物们,对地球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在我们过度滥用金沙澳门官网的优势时,同时也伤害了很多,夺走了很多。
看完了人类简史,我觉得人类应该更加爱护我们的地球和生态,请为我们的生态和地球多多考虑,珍惜它爱护它。把自己自私的想法放下,我们其实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也是地球的一份子。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4
这周,我通读了《人类简史》,不得不为尤瓦尔·赫拉利的学识所折服。
顾名思义,《人类简史》阐述的是智人从十多万年前萌生以来,到今天21世纪人类的演化与发展历史。除了线性的客观历史外,作者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个维度来看待历史的发展,输出自己的主观观点。
尤瓦尔把人类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
智人为何能够在十几万年间,从弱小的食物链中层成员,一跃跃至食物链的顶端?答案便是人类的语言和认知。除智人以外的动物,也有他们自身的语言,能传递信息,但为何是智人取胜了呢?原因就在于,智人的语言能够创造出客观物质世界并不存在的事物,以此来达到智人之间的合作与团结。从石器时代的壁画、装饰物,就能看出智人那时候就已经创造出某种想象的东西,或是神明、或是神兽,将整个部落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捕猎巨型生物。发展到今天,我们会发现,其实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东西,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是不存在的`,国家、法律、货币、正义、民主全部都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东西,但保障着70亿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序地生活。不得不说,讲故事,讲虚构的故事,确实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之前看过其他文章,也说,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就是一场宏观叙事,人们信仰这一套叙事,社会就能正常运行,若这套叙事不能跟上时代了,就会导致礼崩乐坏,直到新的令人信仰的叙事产生。
渐渐地,人类开始培养农作物、驯养家畜,从之前的采集生活,慢慢固定下来,开始形成村落群居生活。在这部分中,我尤其注意到关于人类发展幸福感的描述。作者认为,发展到现在,虽然从演化意义上来说,人类,甚至那些猪羊牛狗等被驯化的动物都是成功的,因为他们的基因非常大量成功地延续了下来,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来说,却远远不如以前。被驯化的动物基因得以延续,种族得以大量繁殖,但他们作为家畜来说,却一生被压抑天性,从死到生,无缘与大自然见面,甚至无缘与同伴玩耍、与母亲孩子相伴,只过着匆忙地完成任务似的一生。而站在食物链金字塔的人类,无疑是进化中的巨大成功,但论其个人幸福感,也许大部分人还没有采集时代高——工作时间加长了、工作任务加重了、世界变得复杂难懂了。
在人类的融合统一中,作者以帝国、货币和宗教来说明人类的融合统一,我个人认为也是表达全球化为历史所趋。十四、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给欧洲诸国带来了对这个世界全新的认知,他们开始探索新的大陆,但带来的不是和平,而多是侵占和屠戮。但与此同时,通过帝国主义武力征服,又确实让不同文化交融(甚至消失),完成了融合。货币,其实是一种信任的产物,你相信十元能换那么多东西,我也相信,他也相信,大家也相信,货币就能流通起来,促进了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果失去信任,货币就等同于废纸毫无价值。而由虚构搭建出来的社会秩序太过脆弱,所以此时需要一个看似超越人类的幻想搭建出来,同时要具有普世性的东西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宗教便是这样一种东西。但我本人因为没有什么信仰,我对宗教是否能起那么大的作用起怀疑的态度。
最后是科学革命,从十五十六世纪人类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到现在人类破译了不少自然法则,从物理学、到生物学、到基因学,因为人类掌握了相关知识与技术,又开始变得野心勃勃起来,人类开始想办法进行“吉尔伽美什”长生计划,改造基因,妄图成为创世主。作者对未来的想象偏向于悲观,将来智人也许会被基因更好的超人,或者是人机结合的生物所替代,等到那时候,智人还是现在的智人么?还是智人已经被改造得灭亡了?
最后,看了世界的编年史,一开始从亿年算,宇宙大爆炸,地球产生、生命产生,到智人产生开始从万年算、千年算、百年算。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智人的历史在物质历史中,实在是过于短暂与渺小。也许千万年后再看,不过是湮没于亿万年中被忽略的一段。
从微观的个体上来看,读了这本书也获益匪浅。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大多数是幻觉与虚构,我们得到的快乐与幸福,很多不过是消费主义和浪漫主义下催生的产物,他们既不必需也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与快乐。人类早就过了最快乐的时代了,当祖先漫步在丛林采集的时候,他们虽然需要躲避猛兽,但那时候的世界,没有那么多虚构的概念,他们要想的不过是哪里的果子好吃,哪里可能有野兔,哪里会有猛兽,等到天黑时,大家带着寻觅到的食物,一起用餐,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人类发展到现在,想象中的虚构世界与秩序越来越复杂,而人越来越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又在各种主义的耳濡目染下,变得浮躁与焦虑。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需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在短暂的智人经历中,更接近世界的本质,找到内心的平静。
智人很了不起,智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5
今年年初参加了一个读书群,给自己设定了一年的目标——看书11本,给自己的奖励是买一架钢琴。《人类简史》是今年看的第一本书,书中观点确实值得人细细思考。
最开始我和同事讨论马和驴结合产的骡子能否繁殖后代这一问题,同事顺势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这一个月断断续续把这本书读完了。
书中有很多观点都令人深思。人从智人时代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是发展还是后退?现在的很多概念,比如金钱、公司、国家、时间等都是人类联想并通过共同的信任而存在,并不客观存在,那是不是说明我们都活在一片虚幻中?现在的社会不论经济、科技都比以前发展地快得多,可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快乐吗?未来的世界会不会成为超人类的世界,那时人还是“人”吗?
这一个个问题出现,我的心发出震颤。仿佛我所认同、所信任的一切,在作者看来都应该是无意义的,那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这短暂的一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关于快乐,文中也给出了几个不同的观点。一是快乐是人的主观感受,因此现在的个人自由主义认为人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快乐,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想法。二是从生物学来讲,快乐不过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由激素控制,因此人只要寻找到控制激素分泌的方法就可以获得快乐,这里的快乐类似于快感。这一种观点细想一下,令人胆寒。如果快乐完全由肉体产生,由人所控,那人生岂不是太空虚了一点?三是从佛教的观点来说,快乐包括其他的情绪,相比起我们漫长的一生,都只是一时的、短时间的波动。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万事都放下执念,对所有情绪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都只是一时的波动),放下执着和放弃追求,那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这种观点我不能完全赞同,但却也汲取到了一点反思。对于消极的情绪,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而对于积极的情绪,我们可以适当追求,当然我们应该更注重追求过程中的收获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如人意,那也应该学会放下。
对于现下流行的消费主义,作者也从根源上做出了解释。消费主义完全是资本主义挖的坑,资本主义为了不断把资本投入生产,争取更大的利润,就必然要有人买,要为人创造需求,不然没人买产品,资本主义也就无计可施。许许多多的不必要的消费就产生了。我回想自己以前,似乎也是一味的消费,看见别人有什么好的,不管我需不需要,都想要买。看到大家都有,我也想要。而如今,从根源上了解了消费主义的陷阱,看了断舍离,我也学会从必需的角度出发。买之前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如果没有,会不会对我的生活产生影响?如果有,我会不会经常用到?有没有更实惠的替代品?经过几连问,我的支出里里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