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金沙澳门官网
1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
作为科普基础设施之一的科普场馆,是指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常年对外开放、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场馆,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现行章程中有关博物馆的定义和分类,科普场馆的真正内涵应该是指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包括了自然博物馆、科学技术博物馆、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等,还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生态园、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等。而这些自然科学博物馆又被称为科技类博物馆,有收藏、研究和展教的功能,科技类博物馆的展教工作即为科普工作,也是其主要工作,因此又将它们称为科普场馆。
我国自1980年起,科普场馆建设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新时期(见表1),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政府提倡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下,我国科普场馆更是加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科普法》、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1998年~2008年间我国迎来了科普场馆建馆和开馆的高潮期,据统计,1998年~2008年10年期间建馆192座,占科普场馆总数的57%。大量科普场馆的出现,使得大众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科普场馆,而大量科普场馆开展教育活动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力也更大。
2我国科普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整体布局不平衡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对科学普及工作的大力推进,特别是2002年《科普法》、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后,我国迎来了科普场馆建馆和开馆的高潮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普场馆数量已经达到721家,场馆的新建和扩建主要集中于1998~2008年的10年间。在数量的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科普场馆在整体布局上却存在不平衡。据《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监测评估》课题组的统计,在全国科普场馆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共计有301个,占48.7%;中部地区8个省、市共计有179个,占29.0%;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计有138个,占22.3%。由此可见,我国科普场馆集中在东、中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各类科技博物馆的数量与规模也在全国居于首位,而西部地区科普场馆的建设滞后。在最近10年的新建馆中,东部地区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大型馆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此外 ,科普场馆建设规模也存在地区差异。面积的制约导致中西部的科普场馆在展览布局、展教内容、教育模式上都受到限制,该地区大多数展馆都属于基础科普类场馆,缺少专业类科普场馆,同时由于西部人口密度较小、高校数量较少、公众科学素养相对较低,科普场馆在寻求与社区和学校的合作上资源缺乏,财政投入也相对较少。
2.2 专业类科普场馆数量较少
据《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监测评估》课题组的统计,在全国科普场馆中,自然史类博物馆165个,占总数的27%;科技馆(科学中心)240个,占总数的39%;专业科技博物馆105个,占总数的17%,其他博物馆108个,占17%。可见,目前我国科普场馆中的科技馆占了大部分,科技馆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几乎各省份都拥有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的科技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他类型的科普场馆如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数量少、参观人数少、很难开展相关领域的科普工作。
2.3 科普场馆财政来源和隶属关系制约其发展
我国当前的科普场馆,多为政府部门以及某行业财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资助而筹建,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某一行业的科技知识,立足于某行业的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史料的收集、研究和展示,但长期忽视了展馆对于公众教育功能的发挥,导致了社会各界不善于利用科普场馆。教育界对科普场馆教育的性质、特点、形式以及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以至于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对科普场馆的利用上还缺乏宏观指导,这也是导致了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发挥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2.4 对外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普场馆与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之间的沟通尚停留在表层,缺乏更深、更广的横向联系,这既阻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没能起到它对社会所应起的作用,同时也减弱了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广泛接受程度。
3科学建设科普场馆的思考
3.1 整体布局分散化
基于我国科普场馆发展区域差异大,我国科普场馆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将科普场馆布局分散化的经验,设定区域布局分散化的战略。首先可以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设置在郊区或小镇的分散化。这么做可以避免继续把大量资源放在少数传统教育优势的大城市。其次可以从大型博物馆分支出科普场馆的分散机构,深入乡镇,科技具有更灵活的结构,使用新的互动技术,也可以专门研究某些主题(例如,天文学、气候变化或者农业科学),锁定特定受众,也可以先进行调研了解受众教育需求再设立相关的博物馆。通过分散化,可以保证地区可利用的博物馆数量增加,使得大众有机会接触博物馆的同时可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这种战略的一个例子是英国,据ecsi uk(te-英国科学中心的网络)估计,超过90%的英国人目前居住在距离科学或发现中心2小时车程的范围内。
通过科普场馆的分散布局,可以使得更多的受众接触到科普场馆,从而才能开展科普活动、达到科普目的。
3.2 教育理念全局化
在过去,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将知识向受教者的单向传递。而当今我国科普场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理念已经开始转变,普遍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帮助观众“学”。科普场馆的教育理念正在由简单的教育工具向成为帮助受众学习的互动场所而转变。
我国科普场馆虽然已经树立了“帮助受众学习”的展教理念,但是这种理念在全国并没有普及,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被认识。因此在科普场馆未来的发展中,教育理念应该考虑到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的教育理念,同时又应该兼顾大局,有全局思想,将先进的科普教育理念普及到全国各地。
3.3 模式增强互动性
目前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模式互动性虽然大大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教育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将追求互动成为一种项目。
首先科普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它拥有种类繁多的展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直接观察和操作的物理展品。如果受众有机会观察和亲自操作展品,他们就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索展品的原理,对于科学原理的理解远比被动的听课效果要好。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设计了放大40万倍的庞大“细胞屋”科普项目,由观众自己动手拆装、移动细胞结构,亲自参与,加深对细胞的了解。在科普场馆的发展中,也应该加强互动化项目的设置。
其次,科普场馆应该尽可能的向受众提供人际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开发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的项目,使他们有机会在合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此方面,科普场馆具有天然的优势,其自由开放的人际氛围,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众可以借助这种人际互动,从他人那里得到有用的信息,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或者与他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这种与他人共同协作的方式,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提高了受众参与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科普场馆的教育模式还应该使用新媒体手段加强互动性,使用视频、音频、互联网取代过去的图片方式,如温哥华科学馆开发了“互动电影”,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在一定的节点提供选择,观众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电影根据观众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通过这种电影的互动使观众对其中的科普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科普场馆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开展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