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的比较-金沙澳门官网
我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颁布时,相应的国家层面的落实规划、课程变革、教学变革还没有产生,因此需要加强国际比较,提出既不违背国家政策,又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本期三篇文章比较中外“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差异,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的核心技能框架,呼吁重视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学生高阶技能的培养,建议开展多样性评价,希望这些研究有益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的加快,国际上出现了以21世纪技能为导向的改革运动。主要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21世纪技能框架,推进以结果和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并視之为提升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对于已经处于某种竞争关系的中美两国来说,能否以及如何培养期望中的21世纪技能,对各自的战略布局如中国能否赶超、美国能否守成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张之洞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也就是说,就像曾经美苏之间的竞争一样,中美表面上是政治、经济和外交的角力,而实际上是教育和科研的暗战和持久战。
一、中美“核心素养”的比较分析
21世纪以来,在国际上展开的技能改革运动在中国被翻译为“核心素养运动”,是一种强调以可区分的、可鉴别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美国、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在解释“核心素养”时,都把知识、态度、性格和行动等纳入到了“核心素养”的范畴之中,但是,其核心就是强调具有操作性和表现性的技能(skills)。
提出的这些技能,不仅仅是由教育学家决定的,更主要是由社会特别是企业界参与决定的;不只针对儿童,也不只针对教育,同时也指向整个社会。因此,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在21世纪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关键技能,也被称为生存技能(survival skills)。因此,它主要不是知识,不是内容性的素养或修养,而是技能,具有操作倾向和行动倾向的能力。
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的21世纪技能主要包括生活和生涯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以及信息、媒介及技术技能,与oecd所提出的自主行动、互动性使用工具以及多元文化交流技能相类似。这些技能被认为可以帮助美国提升和维持自己的全球竞争优势、解决全球及美国社会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帮助每个人在21世纪获得成功,帮助美国社会在21世纪持续繁荣。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人文底蕴”和“社会责任”等中国传统的特色,并只针对学生,没有反映21世纪的社会对所有人的技能要求,并浪漫化地把“全面发展”而不是“终身学习者”视为核心,从而未能鲜明地反映国际21世纪技能的趋势,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回应中国外向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提出的“中”字型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技能模式,更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战略性(如下图所示)。
这个模式涉及“一体两翼及一个根本”——“体”指的是“自我规划和负责任去行动的自主性”;“两翼”是指“硬能力”stem和领域性的外语能力,以及“软能力”三种高阶能力;“一个根本”指的是文化认同。这个模式与美国21世纪技能模式有许多共通之处,其中不同的是,我们强调领域性的外语技能是一种硬技能,并把文化认同和国际理解视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的根本。
中美教育在stem技能上具有传统的一贯性。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强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工立国战略,美国1983年的《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核心也是强化stem教育。中美的21世纪技能清单上的新东西就是被称为高阶技能的4c技能(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即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和创造技能)。因此,我们还可以把21世纪技能改革运动理解为从21世纪之前的知识性和基础性的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即读写算)运动变革为21世纪技能性和高阶性的4c运动。我们借助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可以看出,21世纪技能特别是4c技能是分布在高阶区域。
二、高阶技能需要进行探究性教学
3r可以传授,4c需要探究。4c技能作为高阶技能,其发展与3r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达到巧妙的境界。康德也指出,“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文本典范,但人不能学会巧妙地做好诗。”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不知道那些优秀诗篇是如何“妙手偶得”的,因为这是需要个人自己的体验、探究和悟性,并有某种“无迹可寻”的神秘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作为著名诗人的陆游可以告诉他儿子作诗的规矩法则,但他无法培养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著名的诗人,于是只好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规矩法则可以教授,但要真正“巧”起来,却需要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勤勉地摸索和感悟。现代学习科学的研究一再表明,高阶技能的形成是在真实性的环境中解决真实性的问题以及期间的交流互动、协同合作中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内容性的3r也会活跃起来,成为解决问题的活的知识,沉淀在认知结构之中,并成为未来问题解决的助力,而不会很快被忘记。
因此,在信息以海量的形式存在着并涌现着的今天,当“谷歌什么都知道”时,像研究者那样去界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技能显然更加重要,更加紧迫。于是,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五步探究模式”,在21世纪技能运动的推动下,成为美国学校的“普遍语法”;没有这个模式,美国的学校教育就“无法说话”。
美国在提出21世纪技能之后,很快就展开了被称为21世纪技能运动的下一个基石的21世纪学习示范项目(21st century learning exemplar program)。这个示范项目强调高水平的领导力、广泛的共识和共同的愿景、持续的专业发展、融合3r和4c、针对21世纪技能的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做好应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