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沙澳门官网 >  教育教学 >  数学学案 > 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5篇-金沙澳门官网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3-12-02 14:01:55     阅读:次

教案可以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部分,用于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考虑到课堂管理和纪律问题,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无忧文档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5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和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更大数的比较大小上来,学会改写大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在设计比较大数大小的过程中,先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通过类推的方法分步进行尝试,解决更大数的大小比较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数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观察比较,掌握方法。

在设计大数的改写活动中,先用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以“万”或“亿”为单位计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对比两种计数方法,观察特点,探究出改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6070035897100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出示课件)

1098○9984378○4387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写,同时还要会对它们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迁移过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激趣引入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和自治区的位置: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师:你去过这些省吗?你能比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比较。

(3)汇报比较方法。

(迁移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4)排列各省、自治区的面积。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学生自主排列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你能把情境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与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5)引导学生归纳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多个较大数进行比较时,可以按位数分一分,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会简便些。

2.大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信息,发现不同。

①课件出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大约是:166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4亿人。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做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又对又快。你要仔细肯定能实现你的愿望,对于有些题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有兴趣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9页情景图。

②师: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③生看题,理解题意。

④师:看到第66页,是什么意思?

生:看了66页。

师:请你帮忙算算,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演算,小组里交流。

⑤生汇报。

生甲:23434

生乙:23434

=168—34 =234—(66 34)

=134(页)=234—100

=134(页)

生丙:23434

=23466

=200—66

=134(页)

⑥师: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甲: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的。

生乙:我发现两个减数相加得100,再用234减去100,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丙:我发现234—34,刚好得200,200—66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算得对。

⑦议一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自由讨论。

⑧师: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可以采用生乙、生丙的简便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2、完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

52847 47046

545145

生汇报。

生甲:52847

生乙:47046

=528—(53 47)=470—(254 46)

=528—100 =470—300

=428 =170

生丙:545145

=545167

=400—167

=233

3、教学例20。

①出示教材第40页例2图。

师:看图,说说你所见的。

②师:看左图,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生甲: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就知道了。

列式:56 31 19 56 31 24

56 19 24 31 19 24

生乙: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再与100元比较,多的钱与哪本书的价钱接近,把它除去,那么另外三本书的总价钱在100元左右。

生按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师:哪一种方法最简便?

生丙:生甲的`方法要算四道式题,生乙的方法只算一道式题,都能解决向题。

生丁:我认为生乙的方法好。

师:生甲、生乙的方法都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认为生乙的方法比较简便,具体做题时,多动脑,想出好办法来。

③师:看右图,我付100元,买这两套书,找回多少钱?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10047

生乙:100—(48 47)

=52一47 =100一95

=5(元)=5(元)

生丙:这两套书的价钱小于50,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50—48和50一47,还剩2 3=5(元)。

师:讨论一下,谁的方法最简便?

生丁:生丙的方法最简便。

师:生丙的方法简便。做具体题时,多分析,想出恰当的办法解决。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你会填。在0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48—868○(52 )

1500272=(28○272)

41526= ○(○)

2、教材第41页第2题,第39页“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清楚?能和大家交流吗?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23434=234—(66 34)23434=2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80=100—(20 80)

16060=16032

…………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a—b—c=a—(b c)=a—c—b ★—▲—■=★—(▲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内容。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

教学重点:

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教学准备:

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生活中哪些容器用“升”为单位?(学生举例)

2、比较发现“升和毫升”作为单位的不同之处。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提问:这些容器的容量与我们前面接触的容器的容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毫升。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二、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1、初步认识“毫升”,记住常用数据。

出示练一练

1、让学生细心观察并记住常用的数据。

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2、体验1毫升,形成1毫升的概念

(1)观察1毫升水和10毫升的水,谈谈自己的想法。

(2)实验:用滴管向空两杯滴入1毫升的水。

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那么10毫升是多少滴水。

试着把1毫升水倒入手心里,试一试,摸一摸,多吗?

三、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完成试一试。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完成练一练3

5、拿出500毫升的饮料。想一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如果是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三、练习??

1、练习一4

仔细读题,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汇报是要求说明理由。

2、练习一6

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可以跟其它容器比一比。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

1升=1000毫升

作业设计:

?必做题】

升与毫升的换算。

?选做题】

到附近商店调查,记录几种容量用毫升做单位的商品。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学习内容 例6(0的运算)

二、学习目标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四、预习学案

1.出示:快速口算

100 0= 0 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 0=

99-0= 49-49= 0 319= 0×29=

2.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3.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4.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5. 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6.想一想: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五、导学案

1.分小组展示关于0的运算。

2.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辩论0能不能做除数

3.归纳所有0的运算。

4.用字母表示0的运算

a 0=a a—0=a a×0=0 0÷a=0(a不等于0)

六、课堂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七、课堂检测

1.我能算对。

(1)36 0= (2)0 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 0=

(9)99-0= (10)49-49= (11)0 39= (12)0×9=

2.我会填。

45○0=45 132○0=0 360○0=360 0○465=465

()÷ 45=0 ( ) 56=56 0÷( )=0 89×( )= 0

3.0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0,任何一个数和我想加都得;任何数与我相乘都得( );任何数减去我都得( );( )等于( )时差会是我。我可以做加数,也可以做( ),还可以做( )和( ),就是不能做( )。

八、作业:见作业库

九、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0 78=78 95 0=95 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原数。

728—0=728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89—89=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16×0=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18=0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反思:关于0的运算,学生在前几册数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关于0和一个数相加还得原数,被减数和减数相等时,得0。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几方面的知识。只是对0在除法中的运算比较陌生,因此我重点对0不能做除数进行了引导,使学生明白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道理,从而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一、统计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4、讨论交流: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2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教案

课题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新知

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师归纳并板书:

条形粗细要均匀;甲、乙两个停车场辆数的图案要不同;写好数量;写出统计图的标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32~33页例1和“做一做”,第36页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整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体会到小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类推迁移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课件、立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个人资料,既满足了学生想进一步地了解老师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复习铺垫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创造小数的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小数世界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一位小数

今天的学习,我们借助一样学具~米尺,大家认识它吗?现在我们把它搬到大屏幕上!

(出示米尺课件)学生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教学例1。

教师提问:一起来数数,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学生一起数,得出结论(10份)。

提问:因为1米=10分米,所以这一份是多长?

学生观察后回答:1分米

小结: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分米。

提问: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1)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教师强调0.1米表示的意思:(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0.1米)

想一想:0.1米的长度和米的长度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相等的关系)

由此得出:米=0.1米

(2)这样的3份是几分米?(这样的3份是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3米。)

提问:谁能说说0.3米表示什么意思?

同样,可以得出:米=0.3米

(3)这样的7份又是多长呢?(这样的7份是7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0.7米。)

提问:谁能再来解释一下0.7米表示什么意思?

同理,可以写成:米=0.7米

(4)进一步强化训练:这样的9份就是(9分米),写成分数是(米)、写成小数是(0.9米)(学生口答完成)

教师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师:课件显示我们刚才得到的`一组分数,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都是10)

师:分母都是10的,也就是十分之几的数,我们用几位小数来表示?(一位小数)

师:结合我们得出的这几组等式,谁能把你刚才的发现再来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总结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点击出示第一个发现!你的发现太棒了!

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几米?)(0.3米)

一起数数0.3米是由几个米组成的?(3个)

提问:那0.3里面有()个0.1?

这一段又是多长?(0.7米)

再来数数几个米组成0.7米?(7个)

提问:那0.7里面有()个0.1?

进一步强化训练:0.9里面有()个0.1?(9个)

请大家想一想:9个0.1如果再加上1个0.1是多少呢?(是1)

提问:1里面有()个?(10个)

也就是说:1里面有10个0.1

提问:谁能告诉我1.2里面有()个0.1?(1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小结:像0.3、0.7、0.9、1.2……都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里面有()个,我们就说,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1

师:这句话太重要了,谁能把它再说一遍!

点击出示第二个发现!(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反馈小训练:谁能告诉老师:0.8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认识两位小数

小小的米尺,大大的学问。

师: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老师再想继续分的话,会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呢?(100份)现在的每一份是几厘米?(每一份是1厘米)

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米呢?(米)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老师把之前分得的1分米,通过放大,再次平均分成10份,这时,就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

小结:这样的一份就是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提问:这样的4份和8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又是多少米呢?

请大家翻开课本32面,把你的答案写在书上。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答案。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组等式(显示等式课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次写出的都是几位小数?(两位小数)

师:表示这些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都是100)

师:那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总结发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点击出示第一个发现!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百分之几也可以看作是几个百分之一,这里的就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师:谁能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点击出示第二个发现!(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反馈小训练:想一想0.25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

3、认识三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那三位小数呢?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和自学要求,有步骤地进行自学探究,并完成手中的活动报告单。提问:根据前面的学习规律,说说1毫米、6毫米、13毫米用分数和小数该怎样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发言总结:1毫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01米;6毫米用分数表示是米,写成小数是0.006米。13毫米用分数表示是13/1000米,写成小数是0.013米

提问:经过你们的自学探究,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总结发现: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点击出示发现!你们个个都是自学小能手!老师为你们点赞!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谁能尝试着把它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教师可适当提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都属于小数范畴)

学生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师板书)

师:依此类推,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小数来表示……说的完吗?(说不完)就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这就是小数的意义,请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意义,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可真棒!自己总结出了小数的意义!

5、总结:小数的计数单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了:

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

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师:谁能尝试着把它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

学生小结: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师板书)

师:你是个非常善于总结的孩子!这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请大家齐读一遍。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说不完)看来同学们理解了!

6、小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过渡)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带来了一个用整数1来表示的正方体,我真诚的邀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个正方体变形的过程,你们愿意吗?

教师出示正方体变形课件,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1里面()个0.1

0.1里面()个0.01

0.01里面有()个0.001

提问:括号里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通过演示操作,交流讨论发现:1里面有10个0.1;0.1里面有10个0.01;也就是0.1是0.01的10倍,我们就说0.1和0.01之间的进率是10,0.01里面有10个0.001,也就可以说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是10。

师:什么情况下它们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呢?举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结:小数和整数一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师板书)

请大家齐读一遍。

三、【巩固提升、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可以一题两问)

2.判断:争当合格小裁判(说出判断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高兴吗?谁能向同学们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

小结:是的,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分母是10、100、1000……的这类特殊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探究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和转化。只要你善于思考和发现,你就能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最后,老师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人生格言送给大家,希望与你们共勉!(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五、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小数的进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导,通过收集面积单位,自然引入本课,并使学生在复习以前所学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到本节课所学内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学,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节课教学中,全课基本上以学生自己为主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使学生畅所欲言。并抓住时机,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我国的地大物博,树立以祖国为荣的思想感情。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中,能尽量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景、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参与、乐于参与,老师只是作为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的引导者、归纳者,使学生在放飞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能够及时总结归纳出本课所需掌握的重、难点。

三、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学中,通过课前收集,课中练习等内容,尤其是练习的设计,都尽量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四年级数学教案最新5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