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沙澳门官网 >  教育教学 >  生物学案 > 内容

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金沙澳门官网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9 06:17:30     阅读:次


  摘 要: 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高校怎样充分利用网络特点,构筑顺应时代潮流的校园文化,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挑战。本文论述了计算机网络背景下校园文化的特点,分析其所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给出了在此背景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负面影响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它基于校园,将师生作为主体,将校园精神作为核心。它依托高校这一载体并藉此反映和传播文化现象,属于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自身有着一定的独立性,不过却并非是在封闭环境下形成的相对静止的文化形态,发展受到社会文化推动与影响。当前伴随高校信息化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校园中,而在目前看来,计算机网络在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特点
  信息化校园的产生,让校园文化有了全新的技术渠道,网络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极佳平台,网络环境使得校园文化出现了一定的改变。
  (一)校园网络文化变为校园文化在的一种新形式
  校园网络化的最直观结果,是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产生交集,摩擦出新型校园文化,也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它属于校园文化在网络背景下的一种发展。指的是高校校园主体和互联网紧密关联产生的文化形态,有着世界性、开放性、对等性、交互性等特征,它避免了主客观分离,达到了现实和虚拟文化的并行,构筑起新型校园文化社区。
  (二)网络背景下校园文化主体参与形式的平等
  网络文化主要特点是虚拟交互,在虚拟环境中,网民将扮演一个虚拟的社会角色,交往趋于平面化,是标准的平等交往。学校青年学生受到影响,在价值取向方面也表现出显著的多元与个人本位化特点,这在校园网络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显著。而且,网上参与的虚拟性让在“同学”、“同乡”这些在交往上的“限制”被化解,进而让交往变得更加自由、平等[1]。
  (三)主流文化影响变小、高校校园文化更具社会属性
  多元价值的前提是文化交流与比较,借助网络,大学生能够认识诸多文化与价值观点,通过反思和理解,产生自身独有的价值观与文化观。因为大学生愈发依靠网络的点知识并受到教育,所以,价值的多元性发展定会导致社会主流文化对其影响的降低。随着校园信息化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开始更多的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传统的“校园特色”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减弱,校园文化开始出现社会属性。
  二、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根据华东理工大学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华东理工大学退学和转学的407位学生有近八成是由于沉迷计算机网络导致的。这些冰冷的数据提醒着人们,计算机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是具有负面影响的,而具体来说可分为下列几方面:
  (一)主旋律教育控制力逐渐下降
  通过互联网连接的方式,网络所引进的丰富的、庞大而且混乱的讯息内容,是以前所有教育过程中都未面临过的现象。学生使用网络能够按照自身爱好来选择、判断并整合信息,进而产生独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2]。这样一来,固有的主旋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控制力和影响力定会遭到削弱。
  (二)主流价值观优势位置丧失
  自由与开放的特点让互联网变成了高度自由的公共空间。校园不能也不应将网络封闭,所以大学生也就会借助互联网自由的探索虚拟世界。在这个虚幻的空间中,所有信息都处在平等位置,靠着自己的特点以及对信息需求者兴趣的契合来获得广泛传播。网络上存在着各种“正能量”,也同样存在着诸多涉黄、涉黑、扭曲思想等不良信息,这些信息让网络社会价值取向异于现实,更倾向于灰色化。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大学生显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高校的主流价值观优势位置将逐步丧失。
  (三)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
  实践表明,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增强成效,起到独有的不可或缺的效用。校园网构筑,让网络变成了高校的一种遍及各处的物质实施,参与了校园工作、学生日常的诸多层面,进而出现了一类特别的校园网络文化情况。网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程中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其学习乃至生活的模式。很多学生爱好从多样化校园活动中被吸引、转移向网络空间中。另外校园网络建设时,往往遵循着先硬件后软件的步骤,关注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而不是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3]。不少高校建设时已发生了教职工工作效率开始下降、学生课业成绩出现滑坡、少数学生具有厌学情绪等严重问题。所以,网络所起到的教育功能非但未能提升,而是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校园文化所具备的良好思想政教效果。
  (四)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状况空前复杂
  互联网是一个讯息的集散地,也同样是讯息的垃圾场,它定会对高校学生的哲学三观、政治趋向、人格、心理、情感、社交等造成颇为复杂的影响。比如网络具有的易逝性特点,可能让大学生对于现实生活发展趋向以及自己的前程命运难以把控,进而出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放任态度和价值倾向;网络具有交互隐蔽性的特点,易于致使少数大学生在道德上出现下降,甚至变得没有法律意识[3];网络具有虚拟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得到人际交流的良好经验,进而产生了沉迷网络社交,不愿进行现实社交的不正确交往趋向,还可能出现人际交流困难;有些大学生沉湎在网络的虚幻空间中难以自拔,开始孤独、个性过于自我出现网络上瘾等学校不愿见的现象。
  三、计算机网络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构筑校园网络文化软环境
  校园网络体系可以包含内、外两个层面,校园网、学校部门网络、学生社团与学生个人上网等多个层面,对内指的是校园内网建设,使用在学校管理和服务;对外体系是向着整个社会公开的,面向社会介绍学校发展状况的网页。要采用互相连接,将三层次的网站成一个特殊的校园网络文化结构,特别是要可以将学生在这个网络文化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完全地呈现出来。

《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