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沙澳门官网 >  教育教学 >  政治学案 > 内容

我探索心理教育的心路历程-金沙澳门官网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0 06:14:53     阅读:次


  应江苏理工学院副院长、职教研究院院长崔景贵教授的要求,和朋友们谈谈我探索心理教育的心路历程。我是从事教育学和德育原理教学的,我谈谈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心理教育的,是什么些因素促使我探索心理教育的;是什么些因素促使我提高对心理教育认识的;在探索的路上,我遇到过什么些问题,应当关注什么些问题。我不是对有关问题做全面的回答,只是回顾个人探索心理教育的心路历程,因而我所谈的有局限性是难免的,但希望通过思考,也许能领悟到一些什么。
  一、感谢刘秋梅老师向我提出的问题
  1985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期间,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刘秋梅老师来我家中。我们是早几年就相识的朋友。他来我家歇息,随意闲聊。其间刘老师向我提出:“班老师,你说人的思想和心理有什么不同?”对这一问题,我没有思考过。当年讲德育是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刘老师的问题可能与当年的德育较多用思想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表述有关。对刘老师的问题,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随口就说:“能不能说,思想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心理是有关活动的过程。”当然,只这样的回答连自己也是不满意的。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只能先做这样的回答。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作为一个问题,常在我脑海中盘旋。刘秋梅老师的提问,是我关注心理教育的开始。从自己探索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让我悟到: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刘老师提的问题,我是不会忘记的,我要感谢刘老师。
  二、一个大学生的遭遇强化了我的想法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见到某高校布告栏内张贴的一份开除学生学籍的布告。内容是发现政教专业的某男生的箱子里藏有大量从女生晒衣场拿来的胸罩、卫生巾等女性用品,学校发现后,以该男生思想堕落、道德败坏为由,开除了他的学籍。其实该男生的问题是患有“恋物癖”导致他的异常行为,根本不是什么思想道德问题。据说该男生是班上的学生干部,家在农村,在村上的表现也是得到乡亲们和村干部好评的。这件明明是心理性质的问题,却因为上纲到思想、道德问题而被开除了学籍,真是太冤枉。我为他的遭遇感到委屈,替他惋惜。我想,一个农民的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却为这样的冤案丢了学籍,多么亏心。也许这将改变他一生的命运。这件冤案让我更清楚地看到,划清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问题的界限是何等的重要。
  三、1987年我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
  我是学教育学专业的,但我对心理学是有兴趣的。我给刘秋梅老师问题的回答,自知过于简单,连自己也不满意。但在某种情况下,这个问题会浮现在我的脑子里,可能成为了我提出心育问题的内在因素。
  1987年,我参编的“文革”后的第一本高校文科教材《德育原理》(1985出版)需要修订。编写组要求每个作者提交一份修订方案,拿出一个框架。我也按要求提交了一个方案,而且基本被采纳了。其中有一章,即“第四章德育与个性发展”。我理解个性与心理关系极大,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于是提出专设这一章,希望大家能重视这个问题。我的想法被采纳了,因为是我提出设这一章,于是写作分工时,就推我执笔写这一章了。正是在这过程中,我第一次提出了“心育”概念的。“把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简称心育。”(见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第59-82页)“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这一简要的表述说明我所说的心育是发展性的心育。这一章的基本内容是阐述德育与心育的关系,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与个性心理的联系与区别,论及德育与心育结合、德育在个性教育中地位作用等问题,其所论个性发展与教育包含了个性心理教育。
  四、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对心育的思考得到深化
  1987年,我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三名,他们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两个是与心理教育有关的。一个是连思源的选题《德育与心育》,另一个是刘守旗的选题《试论自我教育能力及其培养》。前一论文与心理教育联系更密切,特别是论文中“品德能力”的提出。我认为这是思想品德结构中重要的道德心理因素,1986年我的一篇文章《思想品德结构与新时期德育任务》(《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6年第2期)论述到这一问题。连思源的论文则直接论述德育、心育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我编写《德育原理》期间对德育与心育问题,已有一定的思考,这也成为我指导论文的依据。1990年6月19日,教育系举办了硕士论文答辩会。关于“品德能力”及其培养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肯定,整个《德育与心育》也同样得到肯定,尤其是参加答辩的东南大学伦理学教授王育殊先生认为,论文题目有创新意义,对心育的提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心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通过论文答辩,我更坚定了关注心理教育的想法。硕士生李晖论文选题是《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此后,在我为博士生、硕士生开的课程中,增添了“心理教育专题”。任红娟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市场经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我体悟到学与教的关系,是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也是自己心育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
  五、参加师资培训实践促使我的心育思想系统化
  1989年,我应山东师大心理学老师赵承福之约,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师资培训班讲课。我一共讲了5个专题。其中第四个专题是《心育刍议》,包括四方面内容(见山东师大教科所编《德育师资培训资料》,1989年10月内部印刷,第42-60页):
  1.什么是心育
  2.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3.心育的内容
  4.废止虐待型教育
  当时对“什么是心育”的阐述是从“与王国维心育概念的比较”开始的。我这里“所说的心育即心理教育,指培养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个性教育等均属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同上,第42页)这部分还阐述了心育与各育的联系与区别,包括心理与品德、心育与德育的关系,心育独特的任务和内容等。

《我探索心理教育的心路历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我探索心理教育的心路历程.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