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差异的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研究-金沙澳门官网
摘 要:个性化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文章通过对日本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与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个性化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去形式化”是保障个性化教育顺利实施的基石;课程改革应从统整的视野体现学生个性发展思想;实施“基于个性差异”的有效指导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个性化教育;实践
个性化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纵观数十年来世界各国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东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多因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严重功利化的趋势而呼吁个性化,东方国家则因为教育管理体制的统一性、教育教学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窒息了教育创新的活力而倡导个性化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就相继发表了四份咨询报告,对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刻板性和封闭性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主张实现教育的“自由化”“个性化”与“多样化”。日本与我国同处于东亚文化圈,两国文化趋于同质性,故而研究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对当前我国实施的“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一、日本个性化教育改革历程
在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推动中,重视差异、尊重个性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长期以来,日本的高压灌输型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把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作为二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自此,日本的个性化教育开始步入全面发展时期。
1984年,日本政府依据《临时教育审议会设置法》,设置了首相直辖的教育改革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4~1987年)(以下简称临教审),开始规划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政策。临教审接受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日本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咨询,在其存在的4年间,共提交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四份咨询报告。临教审为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即倡导教育自由化论,主张实现教育的“自由化”“个性化”与“多样化”。由于临教审直接隶属于首相,其所公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具有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宽和政策性强的特点,直至今日仍深深影响着日本的教育改革。
1985年6月,临教审提交了以“21世纪教育理想状态展望”为主要议题的第一份咨询报告。报告对中央集权型的教育行政的僵化弊端和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刻板性和封闭性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指出了教育上的整齐划一所产生的弊端,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确立了“重视个性的原则”,强调“在教育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教育的各个领域,都要根据这一原则加以重新审视和校准”。1987年4月,临教审在提交的以“初等中等教育改革”为主要议题的第三份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学习指导要领》①大纲化的改革建议,并重申了个性化教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遵照上述临教审答审报告的精神,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1950~2000年)在1987年12月公布的咨询报告中提出了“重视基础的、基本的内容,充实发展个性教育”的方针,并指出在进一步精选各科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为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的、基本的内容,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辅导。[2]
根据“重视个性”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自1989年至今,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幼儿园教育要领以及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先后进行了3次修订。在1989年版《学习指导要领》总则的第一条“制定教育课程的一般方针”里,特别提到要“重视基础、基本和推进个性教育”。199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在提出以培养“生存能力”为核心的新课改目标外,再次重申了“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切实巩固基础和基本的内容,开展适合每个人的能力、适应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现行《学习指导要领》是二战后日本课程标准的第八次修订,于2008年4月由文部科学省颁布。2009~2011年是新旧课程标准的过渡时期。其中,小学于2011年4月、初中于2012年4月、高中于2013年4月的新学年开始全面正式实施新版《学习指导要领》。2011年4月起实施的新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总则第一条“教育课程设置的一般方针”中规定:“在开展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时,各校须以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为首要目标,开展发挥独具创意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致力于学生基础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态度的养成;发挥个性的教育的充实”[3]。200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日本个性化教育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二、日本个性化教育内涵与实施途径
“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ation education)中的“个性”一词界定不一,见仁见智。日本临教审在《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份咨询报告(1985年)中对“个性”(individuality)一词进行了广义的解释,即“所谓个性,不仅指普遍意义上的个人的个性,还意味着家庭、学校、地域、企业、国家、文化以及时代的个性。这些个性都是互相不可分割的关联体”[4]。同时,强调重视和发展个人的个性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现行《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第一章“总则”第四条“制定教学计划等应注意的事项”中明确了“重视个性的原则”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指导中,为了使儿童能够切实掌握学习内容,根据学校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应下功夫改善指导方法和辅导体制,采取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反复辅导、依据个体学习精熟度水平辅导、教师协同辅导等形式,以充实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指导”[5]。同时,《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要求教师在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力差异、兴趣差异、学习适应性差异、生活经验的差异等基础上,对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