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沙澳门官网 >  书信文档 >  公证书 > 内容

回归主体性实践:美国“赋权增能”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金沙澳门官网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7:41     阅读:次


  摘 要 美国教师“赋权增能”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的是教师“权”与“能”的相互统一。作为校本管理的一种积极回应,教师“赋权增能”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权力关系,优化学校治理环境和结构,唤醒教师参与管理决策的责任和义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最终指向学校和教师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关键词 赋权增能;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美国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0-0075-05
  近年来,教师之于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使得学界对教师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此过程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参与管理”“教师教学决策”等问题已成为教育管理领域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教师的主体性实践。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基础和前提应是教师“赋权增能”,这一理念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有助于帮助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自觉。
  一、美国教师“赋权增能”的产生和发展
  “赋权”(empower)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概念。赋权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工作传统中因女权主义、工人运动、草根组织建设等的出现而形成的务实工作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逐渐增多,“赋权”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术语也开始出现在教育研究的一些文献中。美国教师赋权运动的产生与美国学校的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80年代中期,美国的2所专业机构先后发布2份报告:《国家的准备:为21世纪准备教师》和《明天的教师》,这2份报告引领了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二波浪潮”。这2份报告的核心理念是对教师“专业化”的目标追求,强调学校系统内部因素的重要价值,提出通过增强教师的力量来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进而实现对学校教育的改进。教师赋权增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引发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口号之一[1]。特别是校本管理理论兴起之后,作为校本管理的重要观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根据文献分析得知,莱特福特(lightfoot)《论学校教育中的善:赋权增能的主题》是第一篇系统地将赋权增能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的研究文献。约南穆拉(margaret yonemura)《对教师赋权增能和教师教育的反思》则是第一篇把教师赋权增能作为文章标题的研究文献[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师赋权增能在教育改革中开始具有了重要话语权。美国教育政策联合体(consortium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发布了关于教师赋权增能的一系列报告。其中,《教师赋权增能与专业知识》和《为有效教师赋权增能提高学校能力》,标志着关于教师赋权增能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绍特(short)和内哈特(rinehart)在对已有研究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教师赋权增能有关的六个维度:教师的参与程度、教师具备的影响力、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工作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3]。如图1所示。
  前三个维度主要与组织领导管理中权力的分享有关,更多地体现为“赋权”(外在赋权)。后三个维度主要与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有关,更多地体现为“增能”(内在赋权)。教师赋权增能是“权”与“能”的相互统一。教师不仅要成为学校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而且要具有专业自主权,获得对特定知识技能的掌控能力,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校本管理作为控制策略将权力还给学校,赋权给参与者。教师赋权增能则是对校本管理的一种积极回应,不但体现了教师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参与者的地位,而且通过对参与学校决策、自主工作和专业技能提升等权利的积极行使,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形成学校教育决策民主化的氛围。
  二、教师“赋权增能”主体性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赋权增能之所以能够引起教育学界的关注和共鸣,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阻碍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敏感地带和深层原因,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某种消解和重构。传统的学校教育改革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教育行政机关是真正的主导者和行动者,学校、教师等反而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这种自上而下的学校教育模式也使得教师因没有太多的自主发展权而产生厌倦、困惑甚至冷漠的情感体验,并最终导致了教师的主体性“失权”。
  (一)教师赋权增能有助于规避科层制组织管理体制的弊端,减少教育官僚主义的盲目性
  按照美国学者克雷斯伯格(kreisberg.s)对权力的理解,根据权力存在状态、运行特点等可以定义两种不同的权力观:科层式权力观和协作式权力观。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科层式权力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通过规范组织行为使组织成员职责明晰、行为一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整合资源和产出组织效益。但是其受人诟病之处主要在于忽视组织成员的个性自主发展。这也是当前教育管理中亟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受到国家政策、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组织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一种科层制组织管理体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管理者处于等级的上位,实施控制和决策的职能。教师则处于等级的下位,往往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则行事。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控制和决策的实施者往往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在缺乏充足的实践调研论证的情况下实施盲目控制和决策。这既是产生教育管理中“官僚主义”的温床,也是造成教师主体性“失权”的主要原因。教师“赋权增能”在一定程度上针对时弊,有助于引导学校教育管理向协作式权力模式转向,规避科层制组织管理体制的弊端,优化学校教育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最终促成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回归。
  (二)教师赋权增能有助于消减学校行政化治理模式的影响,激发教师参与决策的责任感
  近年来,“教师平庸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人将矛头直指教师群体,甚至提出现代教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大不如前。这种说法固然有些偏激,但探究显性问题背后的隐性假设,似乎与教师决策权和专业自主权的缺失有关。更深层次地说,与科层制组织管理体制下的学校行政化治理烙印有着直接关系。尽管我国从1993年就开始了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但20多年来,固有的僵化的学校管理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管理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组织模式,教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此外,学校统一的教育目标、课程、教材、评价模式,严重限制了教师的教育自主性和专业自主权,其创新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教师难以从内心产生真正的归属感,感受不到“主人翁”的地位和职责,容易将自己与学校发展割裂开来,认为学校决策和管理只是管理者的事情,因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性和责任感会大打折扣。于是产生了教师职业倦怠、职业游离、幸福感缺失等种种问题。教师“赋权增能”提出让学校赋予教师一定的决策权,使得教师切身体验到主人翁的意识,感受到地位提升和之于学校发展的价值,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建言献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变化必将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回归主体性实践:美国“赋权增能”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回归主体性实践:美国“赋权增能”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