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策略与路径-金沙澳门官网
摘要: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教师队伍建设滞后、资源配置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应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体制、落实新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缩小区域差距。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策略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长期存在着定位狭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偏离农村等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严重脱离农村经济生活的实际需求,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表现在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偏难;缺乏同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内容陈旧,适应现代化的新内容较少;灵活性不强,缺乏农村特色,未能很好地完成培养有一定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农村劳动后备军这一重要任务。
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农村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数量上看,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初中的教师必须有中师、大专的学历,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农村中小学离这一要求还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再从质量上看,差距就更明显,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究其原因,关键是这些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理论修养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当然,这也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
农村教师待遇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大大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导致一些教师外流。
3.教育资源配置薄弱。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倾向于城市,投向重点又集中在城市高等教育,而对农村教育投入长期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农村本来就短缺的教育资源又着重投向县级行政区域内的重点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极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教育资源垄断的局面,压缩了普通学校的生存空间。
现在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还与国家要求的标准相差很大,现代教育设备少、教学手段简单,基本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造成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由于信息不通畅,一些边远农村中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学科研活动,一些农村教师在常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所创新。从硬件上来看,农村中小学仍有2000万平方米的危房。很多学校没有正规操场,没有体育馆,无法满足农村基础教育正常的教学需要。
4.地区发展不平衡。首先,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效率,也影响了区域内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加上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近年来,农村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差距更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失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体制
1.明确教育投入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目前我国对基础教育实行的还是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出台的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例较高而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比例较低。但是,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目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大约为全部财政收入的50%左右,而地方财力相对薄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乡两级财政极为薄弱。因此,在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下,中央财政应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负起主要责任,省级政府也应分担义务教育部分投入责任。
2.调整资源配置结构。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在宏观的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失衡;基础教育内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失衡。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要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基础教育。这种失衡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涌现了大批难以为继的“贫弱学校”或“前温饱型学校”。为此,应调整教育财政支出结构,靠制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的“四保”(即保安全、保教师工资、保运转、保学校)。同时,抓紧对“普九”欠款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核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一次性地彻底解决“普九”欠款问题,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减负。
3.根据不同地区实际,逐步完善和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不能把“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简单等同于“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不意味着县级财政要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只有由国家和省级政府来承担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才能使之获得更为稳定、坚实的保证。第二,“以县为主”必须理顺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能关系。以县为主所涉及的主要管理权限在于人事与经费,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较严重的人权、事权、财权相分离的现象。第三,多数地区的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在目前农村教育中不应缺位。在推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中,很多地区的乡镇教育管理机构被撤销,许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管理全县一百多所乃至几百所学校,既力不从心,也“鞭长莫及”。因此,目前多数地区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应继续发挥作用。第四,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不可一刀切,应允许部分地区从实际出发加以变通。应当允许在某些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承担起义务教育的主要管理责任。
(二)落实新课程改革
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学科课程传授的是普遍性知识,这种以普遍性知识为追求目标的课程,不能切合农村的生活世界和农村青少年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基础教育对农村社会的进步、对农村青少年的生活幸福和身心发展应有的作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造,应当遵循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变普遍性知识的编排与呈现方式;第二,引进、补充必需的新知识。农村中小学课程至少应该在三个层面上满足农村中小学学生的需求:第一,为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第二,为不能升学的学生回到农村提供现实劳动力做准备;第三,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做准备。只有这样,农村教育的根本宗旨才有可能回归农村人口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技术这些课程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及其教育质量。为了扭转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有必要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教育,重新认识农村教育,使之受到公正的对待。这样,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起到强国富民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