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教育常态化-金沙澳门官网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观;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22-01
古字的“健”为强壮有力,“康”为平安,安乐。以此推义,强壮有力、平安快乐就是健康。其实,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无病即健康”。这是人们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认识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医学科学发展,传统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对健康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整体健康观念是建立在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发展的新健康观,是对健康本质和内涵的全新认识。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增加“健康”的内容,即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良好状态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这种全新的认识彻底更新了人们原有的健康观。它更多地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综合健康模式。由此,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使之常态化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意义。
一方面,提高儿童青少年卫生科学知识水平;提高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降低学生中常见病的患病率和各种危害因素的发生率;改善儿童青少年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环保和节能意识;增强儿童青少年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紧急避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准备时期,他们在生命初期形成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观念很可能对他们一生其他发展阶段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将来的竞争,考大学、找工作的实际情况,新的健康观有助于他们融入社会。这关系到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
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也凸显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常态化实施的必要性。如农村大面积的留守儿童,其远离父母缺少亲情;城镇中小学的建立使儿童青少年过着集体化生活;独生子女生活方式等问题都变成了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范围、内容,虽还没有统一划分制定,也没有新健康观下的统一教材,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健康服务。包括学生发育监测、健康检查、牙齿检查、视力和听力检查、免疫和传染病的管理、常见病预防和身体缺陷的纠正、突发病的紧急服务、意外事故的应急措施、心理咨询以及为伤残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
学校健康教育。儿童青少年卫生习惯的训练可在幼儿园时期或更早年龄阶段就开始,但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及保健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他们获得此类知识的主要途径。
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健康环境是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的外部环境,其中包括人际环境、产物环境和物质环境。
健康行为指导。目的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卫生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主要指通过卫生保健信念的改变和正确信念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
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可视为学校健康教育范围。
学校安全教育。主要是指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安全教育;防触电安全教育;防中毒安全教育;学校活动安全教育。
学校紧急避险教育。对地震、水灾、火灾等的避险教育;防突发事件安全教育。这应引起重视,提高儿童青少年的防范意识。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常态化实施方法应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有合作实施法、课堂教学法、习惯培养法、健康咨询法等。新的健康观要求有新的教育方法,这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常态化是学校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我国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关系密切。通过学校健康教育,使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特征,使他们懂得正确的思维方法,为其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实行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抓住学校健康教育这个中心环节,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这就肯定了学校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使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常态化有了法规依据。有了政策的保证、组织体系的保证、资源的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常态化就有可能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开展起来,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推广开来。
编辑: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