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沙澳门官网 >  书信文档 >  慰问信 > 内容

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金沙澳门官网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2 06:10:29     阅读:次


  摘要:目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途径受到多方限制,就业理念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就业领域受到多方挤压,就业渠道不畅;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师范生就业压力。因此,一般本科院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就业工作的具体规划;要突出师范特色,培养毕业生过硬的职业素质;要面向就业市场,创新就业指导;要加强就业宣传力度和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方拓展就业渠道从而摆脱就业困境。
  关键词:一般本科;师范毕业生;就业困境;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师范教育与师范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逐渐凸现出来,而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正确分析当前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及时而充分地就业,既是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和高等师范院校急需解决的难点。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一般本科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近年来,笔者通过实地采访、开座谈会、查阅档案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近五年来湖南省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地方院校师范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突破地方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进行了思考。
  一、地方院校师范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范生垄断基础教育市场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宏观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资培养体制改革的深化、师范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师来源渠道的拓宽等,都使师范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受到多方限制,就业理念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就业领域亦受到多方挤压,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加之目前师范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地方院校师范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困境。
  1. 就业途径受到多方限制
  目前,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明显增多,如考研究生、考选调生或各类公务员、到国有企业单位工作、参加教师招考或到私立学校任教、到公立学校当临时代课教师、去大城市或周边地区打工、征兵入伍,等等。但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师范生就业途径受到多方限制。如需求量最大的企事业单位和一些非师范教育的其他专业部门,师范毕业生由于学非所用,受到专业限制,往往被排除在外。即便侥幸被招入企业,也只能做文职人员。而其老本行教育领域,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编制相当有限,每年招聘的教师人数很少。这造成师范院校毕业生想教书也没书教的尴尬局面。
  据笔者所作的调查,现今一般本科师范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口渠道:一是考上研究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二是参加教师招考,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5%左右;三是考选调生或公务员,约占毕业生总数的5%;四是到私立学校任教,占25%左右;五是到国有企业工作,约占5%;六是到公立学校当临时教师,占到毕业生总数的近15%;其他的20%左右大多是去大城市、周边地区打工或待业在家。除考上公务员、在编教师和个别在大城市打工的外,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开支,发展空间更小。因此,少部分毕业生就干脆闲置在家,观望等待。
  2. 就业领域受到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挤压
  随着教育制度的变革,原来中小学教师基本上由师范院校毕业生担任的局面已被打破。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也纷纷参与教师职位的竞争。这样,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受到重点师范大学和其他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挤压。
  据调查,二十世纪末,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很不错的。毕业生大多能到中学任教,有不少学生还能在县属高中任教,尤其是英语、数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但近年来,一般县市明文规定只有重点师范大学或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才能教高中。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城区初中都不招收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主要是去公立或私立初中和小学任教。而城区公立初中,都有被重点师范大学和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挤占的趋势。
  3. 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使毕业生就业受阻
  随着高校扩招,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取消面试,师范生生源质量逐年下滑。这就造成了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和师范素质水平相对低下;而不少地方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和自身特色;在课时的设置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设置太单调划一,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就业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强,其素质无法满足中小学的要求,被拒之门外自在情理之中。
  还有一些毕业生不能就业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就业理念出现偏差。有的师范毕业生不想教书又无其他技能,自然很难找到满意的好工作。有的毕业生只想留城市,教初高中,而自身素质无法达到初高中合格教师的水平,自然无法满足要求。有的毕业生追求一步到位,只想做入编的公立学校教师,他们往往宁肯失业也不想在私立学校任教,不想做待遇较低的代课教师。他们更缺乏自我创业的意识。这样的就业观念只会将他们阻挡于就业门槛之外。
  就业期望值过高、求职策略不当也导致了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许多师范毕业生求职只定位在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师资需求日趋饱和且要求较高,求职难度很大。即使是愿到一般县市的师范毕业生,也盯着城区重点中学,不愿到郊区、农村去工作,这与农村、山区急需教师形成明显反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择业难是学生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矛盾加剧的结果。同时,毕业生对就业的认识、能力、心理、社会经验明显不足,求职策略和技巧不当,择业盲目性大,也加大了就业难度。
  4. 师范生就业渠道不畅,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基础的大学生毕业市场体系的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就业工作部门、政府毕业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开拓就业市场力度不够,提供就业信息不够,服务不到位,结果导致“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社会上用人不正之风的存在,部分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任用毕业生时暗箱操作,导致部分社会资本较弱的师范毕业生就业更难。尽管很多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已严重断层、老化,急需补充大量合格的各科教师,但由于财政等方面的原因,有的县市区很少招考教师,甚至长期不招考。还有少数县市区官僚体制腐败,使一部分不符合教师条件的人员进入了教师队伍,而学有专长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进入教师队伍。因此,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加剧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同时,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加剧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目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供需不平衡。二是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基础教育学校对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就业形势也较好;教育、历史、政治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不旺。三是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发达地区学校吸纳毕业生的空间非常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对师范毕业生的需求则较大。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使得一方面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毕业生却相对过剩。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破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就业工作的具体规划

《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