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社会价值观问题研究及对策-金沙澳门官网
摘要:本文从拜物教理论入手,通过当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人们消极影响的现实着手,立足当前,从三个方面提出遏制社会拜金主义消极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系统性的批判理论,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以工人劳动的异化为逻辑起点,揭示商品、货币、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绝对权力和人们对物的极度推崇,并把推崇者称为“拜物教徒”,拜物教指的就是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人被物奴役、支配,认为人在资本面前无能为力的现象,是一种异化的主客体颠倒的现象。马克思第一次把拜物教引入了全新的研究视野,揭示了拜物教的不同形式分析从商品拜物教到货币拜物教到资本拜物教的发展过程,创立了科学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拜物教现象也出现在我国,拜金主义横行,当代人价值观从个体虚无到整体虚无,群体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价值观的扭曲
价值观是人在行为模式中表现出的态度,规范和约束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方向,当代人面临网络现实多重价值观的冲击,集体价值观虚无,越来越追求金钱的追求和满足。在价值判断纬度中,一味以金钱的数量、物质的多少来判断价值的高低。导致在价值追求中,把赚钱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缺乏精神灵魂上的崇高追求,忽视了心灵上的满足。拜物拜金价值观导致青年人目标短浅的就业观、缺乏底线的人生观。
2.理想信念的缺失
拜物教的侵入使得社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变化,开始追求奢靡享乐的人生。在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下,相当数量的人以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及时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梦信仰被放在偏后位置,群体理想信念集体缺失。
3.社会交往模式的变化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友情、爱情、亲情是人的基本需要,在拜物教社会现象的影响下,一部分社会人的社会关系日趋利益化,交往的目的不再单纯,不再是情投意合的结果,朋友之间的友情也因受到利益因素的熏染而丧失本来的美丽。交往关系也被物化,丧失生活的本真。
马克思批判理论中认为,要彻底消灭拜物教,必须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灭私有制,目前我国生产力还未达到非常高的高度,经济制度决定了短时间内私有制并不能从根本消灭,所以根本消除拜物教还需要时间,但是针对拜物教现象的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进行遏制。
1.优化社会环境
拜物教现象肆意横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优化社会大环境首先从法律入手,优化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铲除拜物教生长的土壤。优化社会政治环境,严惩政治腐败,苍蝇老虎一起打,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干净整洁的政治生态环境。再次,对媒体环境进行优化,部分公众媒体及自媒体无底线,无原则,靠断章起义、瞎编乱造凑热度,营造虚假幸福观,给社会造成一个只有买买买才是幸福的人生,及时享乐才是王道。针对这一情况,应净化媒体大环境,给自媒体一个长久健康的生存空间。
2.优化教育环境、完善教学体系
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充满希望和未来的群体,但现实中,大学生虽然生理年龄成年,但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往往没有抗冲击能力,所以应加强教育环境的优化,学校是学生一天活动的场所,虽然目前高校已不再像以前象牙塔般封闭,但学校应切实承担起责任,優化校园学习环境,对校园闲杂人等、网络直播等不利于学习的社会现象予以抵制。其次完善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不能单一的压在思政课上,应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使得每门课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注重环境的变迁,多利用网络工具,抢先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
3.提高个人能力
当代人面对集体价值虚无这一困境,需要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知。这样能够抵御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不忘初心。首先,全体社会成员应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只有精神上强大的人,面对各种冲击才有抵御的力量。其次,应强化道德红线,提高品德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实现的,我们应在实际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通过长期修炼,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内心形成坚固的防线,抵御拜物教等不良社会现象的侵蚀和诱惑。
不同时代,每个群体都会面临不同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拜物教现象虽然目前在我国出现,但是社会主义拜物教和资本主义拜物教有着本质区别,拜物教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国梦的逐步实现,我们相信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终会回归正轨。
参考文献:
[1]付文军.资本、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兼论资本论研究的逻辑主线[j].当代经济研究,2016.
[2]张有奎.拜物教之“物”的分析[j].现代哲学,2015.
[3]杨燕华.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
作者简介:
陈蕾(1988年—)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助教,陇东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人的幸福观问题。
郑璐(1989年—)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助教,陇东学院,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数据分析,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