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金沙澳门官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而优美的品格.”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建者的精神面貌状况.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开设思想品德课以外,还需要各学科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紧密地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功能没有语文、政治学科中德育教育那么明显,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中潜在的德育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材料《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到在使用负数和运算方面,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与国外相比,印度大约在公元7世纪才开始认识负数,在欧洲,直到12、13世纪才有负数,而实际进行运算还要在几百年之后.而在中国,两千年前,中国人已经使用了负数,并且对负数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在世界上是首创.除此之外,还有杨辉“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洲”的发现早5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运算得出的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成就,对学生们具有极大的鼓舞力和教育作用,无疑是进行爱祖国,爱民族,爱科学教育的最好题材.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并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二、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这说明了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数学中许多法则、定理、公式、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如数学中的加和减,乘和除,乘方与开方是一对矛盾.通过理解这些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是发展变化的,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德育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深入探索的钻研精神.分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他人,为自己负责的责任感.目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为实现既定目标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懈努力地坚强意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名人故事,以先辈们的数学事迹和辉煌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树立崇高的理想.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的作用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华罗庚幼年未受到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中遥遥领先……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向学生们介绍古今数学家们的崇高理想和光辉业绩,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树立振兴中华,培养为祖国、为民族开创未来的远大理想,勇于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境界.
四、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后,让学生自己统计班级中每天使用食品包装塑料袋的数量,然后计算全校同学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塑料袋的数量,再结合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则体现在与学生接触的点点滴滴,教师文明的谈吐,幽默的语言,端庄的仪表,整洁的板书等等都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而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精心的批改则使学生体会到对待工作的一种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总之,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以自己的语言鞭策,激励学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待学生,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把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