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方式培养创新人才-金沙澳门官网
摘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工程。面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和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在工业设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入协同创新思想,工业设计教育过程注入产业融合的思路,建设契合创新思维开发设计流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 产业融合 工业设计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
引言
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创新概念最早应用于实体企业领域,研究工作大多基于企业发展和政府行为。所谓协同创新(synergy innovation),是指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对协同创新中的技术融合、制度融合、组织和文化融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现如今,协同创新思想渗入到高等教育领域,2014年3月14日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这也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1 协同创新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1.1协同创新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背景
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该计划旨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该计划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达到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的目的。“2011计划”是我国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工程,是全国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2012年5月7日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将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战略举措也直接成为建设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推手。因此,继三重螺旋、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等理论之后,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理念正在逐渐成型,各机构也正在努力的探索其未来的实现途径。
1.2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思想的核心
笔者就职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13年上海教委和经信委组织申报国家2011协同创新项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时,本学院被选为四大板块之一的“工业设计板块”的牵头院校。在前期筹备工作中逐渐明确了高等教育中的协同创新思路和方向。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为标志,以社会需求的高度满足为目标,在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社会中介和用户端等组织和结构为了开展全方位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而这种模式恰好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提供了改革的方向和契机,为高校突破设计教育学用结合不够紧密、适销不够对路的坚冰提供了利器。
因此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是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企业为深度合作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各机构间的融合与创新来达到创造和增加社会价值的目的。基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思想的核心任务是创造和增加社会价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期目标是培养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人才,长期目标则是知识增值。
2 国内外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工业设计的内涵
工业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创新内核。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不断受到工程技术、企业战略、社会人文等诸多不同专业的渗透。在全球化进程中工业设计自身的范畴和定义在进行转变,其本身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设计模式和内容已悄然发生改变,新的范式正在形成。工业设计由传统的构造物质产品外观转化为从更系统的角度来构造整个产业发展,设计对象从单一的实物产品向服务、过程和系统等方面拓展。
2.2国内外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2008年4月29日,欧洲创新科技学院成立。2008年6月18日,匈牙利布达佩斯被欧盟国家选做学院总部所在地。欧洲创新科技学院的概念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即通过整合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开展深度高效的创新活动,从而推动欧洲整体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为了保证组织管理结构能快速响应创新需求,以实现组织各要素协同发展的目标,欧洲创新科技学院自上而下组建了管理委员会,除对联盟者进行战略指导之外,还独创性地在社会关键领域成立了知识和创新共同体,通过构建紧密的精英网络来汇聚创新关键要素,加速知识在区域中的自由流动,推动技术创新以提升应对社会关键问题的能力。
2007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建立的设计伦敦教学研究机构(design london)就是整合了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建立了非线性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技术、数字化方法、加工制造、过程方法、商业战略等若干核心环节进行灵活性课程模块设置,进而在多学科背景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当这一教学模式建立的较为成熟以后,设计伦敦教学研究机构就于2011年将其培养模式、学术和商业项目并入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的日常主要活动中去,而不再单独成立教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