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金沙澳门官网
【摘要】成功的管理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该文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学校知识管理的基础,接着从实践层面重点剖析了如何在学校开展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步骤,主要从学校管理者自身的转变、学校管理工作的重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校整体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开展的制度化保证等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学校;知识;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7) 11—0025—03
引言
1990年,联合国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 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连续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等一系列的重要报告,把当代社会的新型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以此为标志,一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在全球兴起。
一 知识管理与学校知识管理
1 知识管理的几种观点
“知识是对事实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经验性的结果,它可以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他人”[l]。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由智力活动创造的价值不断提升,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彼得•德鲁克(p. drucker)就己提出“知识工作者”的概念,随后至今,许多专家与学者投入到知识管理实践与研究的行列。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概念,至今仍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然而这一新兴事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不过由于人们的专业背景不同,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论释和理解也不同。有学者把知识管理的定义归结为四种观点:
知识管理的程序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没有设计完善的知识管理程序,知识是难以发挥功效的。因此,知识管理是一个连续运作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组织不仅可以达到知识保存、流通的目的,更可因知识创新而维持组织的优势。例如:劳瑞(laurie)认为,知识管理是经由一连串的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及使用知识的过程以提升组织的绩效。并强调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绩效,焦点活动主要包括知识的取得、分享和创新,信息技术则应被视为帮助人们进行知识交流与分享有力助手。
知识管理的策略观:从这个角度考察,知识管理是组织为了适应复杂化的社会,并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一种策略化议题。美国生产力中心(americanproductive & quality center)指出:知识管理是一种策略,即是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正确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知识,将资讯付诸于改善组织成效的行动上。
知识管理的活动观:知识管理界理论大师卡尔•维格(wiig)认为,知识管理为一连串协助组织获取自己及他人知识的活动,通过审慎判断的过程,以达成组织任务。此类知识管理活动,需架构于科学技术、组织架构及认知过程,以培育知识领域的完整性及新知创造。此认知过程除需相互学习、解决问题及决策外,尚需结合组织、人、电脑系统及网络、以获取、储存及使用知识。如何能使知识管理朝向非线性及更一致化方式协助决策,并提供组织处理危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以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并通过此共创过程提升人类的创造性,是知识管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
知识管理的工具观:比尔•盖茨(bill gates)认为“知识管理是从企业的目标和流程开始,其核心是管理信息的流动,让需要者获得正确的信息并能快速采取行动。所以,知识管理是工具,不是目的。因此,知识管理被视为提升组织效能与效率的工具。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给知识管理做出界定:史劳顿(snowden)认为,知识管理是智慧资产的确认、最佳化与积极的管理,这种智慧资产包括人工成品所具有的显性知识,或是个人、社群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布罗木特(broadbent)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良好的信息管理与组织学习实务,以增进组织知识的运用。
2 学校知识管理
根据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知识管理是对人们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并不断开展知识创新的一种管理思路,也可以说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程序、策略、活动、工具等。它涉及到信息、知识、人、智慧、技术、学习、组织与文化等层面。而对于学校这一具体的组织形式而言,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是对学校及其成员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识别、挖掘、创造、存储、分享、传播、应用以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增加学校的无形资产,并提高学校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和不断自我改造的能力的过程。
知识管理在学校内部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需要学校管理者倾注大量精力的管理实践活动。成功有效地开展学校知识管理的前提是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明确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点,以便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点应至少包括下列四项:“决定与谁分享(deciding with whom to share )、决定分享什么(deciding what to share )、决定如何分享( deciding how to share )、决定去分享和利用(deciding to share) ”[2]。这四个基本步骤共同组成了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机整体,其主要包含了两个层面,其中“决定与谁分享,决定分享什么,决定如何分享”主要是指对知识的收集过程,“决定去分享和利用”主要是收集到的知识在学校内部加以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增强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学校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从一般意义上讲,学校知识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所具有的知识资源的利用和创造,并通过对知识的管理进行学校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培育知识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和过程。学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主题是学校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新知识的创造生产,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运用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将学校转型为知识型组织,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不同阶段的教育知识实施体系和管理模式。[3]
二 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践策略
学校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一所学校要想改变以往僵硬的指令性管理模式,形成能充分发挥学校的集体智慧和能动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知识管理模式,其具体过程至少(但不局限于)包含了下列相互影响和紧密联系的步骤:首先是在开展学校知识管理的条件下,学校管理者对自身定位的重新认识。学校管理者必须不断加深对学校知识管理理论的理解,切实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使自身的管理思路符合学校知识管理的要求。进而,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知识管理对象的特点,开展分层次的学校知识管理实践。这个实践过程包括了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和学校的整体知识管理两大部分。最后,学校管理者还必须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确实行之有效的学校知识管理方法加以模式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保持学校知识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必备前提在于学校管理者的自我转变
有效的管理工作是一切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在学校中,学校管理者想要取得学校知识管理的成功,首先必须切实立足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这是因为在任何组织中,管理者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组织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并直接限制了该组织发展的健康性和持久性。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和自身定位的转型,这是学校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一所学校能否开展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的实施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学校管理者自身的转变和提高。二是在学校知识管理条件下,学校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和基本管理手段等知识管理具体细节的不断深入认识是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