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金沙澳门官网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改变教育同质化的现状,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学校办出特色。与之相应,学校特色研究自然构成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研究者围绕学校特色的概念,创建途径、方式、策略、原则,影响因素、误区等进行了大量探讨。随着学校特色研究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其研究的实践针对性、理论对应物、概念兼容性等问题日益突出且亟待解决。
关键词:学校特色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6-0025-05
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以来,学校特色研究便构成了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与之相应,通过创建学校特色,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成为许多中小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随着国家进一步“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我国学校特色研究与实践必将向纵深发展。因此,对以往学校特色研究的状况加以审视,推动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学校特色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校特色的概念界定
概念研究,由于事关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始终是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学校特色研究也不例外。然而,尽管对于特色的涵义,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但是落实到学校特色的具体界定与论述中,研究者的认识角度或侧重却不尽相同,以致论争、质疑从未间断。就所涉文献来看,研究者对学校特色的界定,主要有“局部性界定”和“整体性界定”两种方式。
(1)局部性界定方式
学校特色的局部性界定方式亦可称为广义界定方式,例如:“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1];再如:“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2]。采用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学校中的任何人、事、物等,均有可能体现特色,因此,学校在哪个领域或哪一方面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优势之处,都可称之为学校特色[3]。 同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学校特色创建及其教育评估中,也都采用这样的认识原则,从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管理制度、学科教学、校本课程、课外活动、领导方式、学校文化、家校合作、道德教育、艺体特长等不同方面来评估学校特色。与之相应,现行多数中小学的学校特色建设,特别是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也都采用类似“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方式,着力从办学管理、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体育专项、艺术特长、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德育模式等某一方面来打造学校特色。
(2)整体性界定方式
学校特色的整体性界定方式亦可称为狭义界定方式,例如:“学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其应该对支撑办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外得到公认、产生了一定影响”[4]。再如:“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5]。显然,持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已经将对学校特色的内涵把握,上升到了“学校办学特色”的高度。因此,他们极不赞成局部性界定方式,强调学校特色不能仅理解为是学校整体中某方面教育要素的个性体现,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而是指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6]。为此,他们对学校特色的认定,提出了诸多限定标准。归纳起来,其主要有二:①特色的整体性,即学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整体优质风貌,它虽然是在学校特色各个方面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但它不是这些学校特色的机械堆积,而是对这些特色的有机整合,使之形成整体的办学风格;②成效的全面性,即学校特色所产生的成效不是单一的、某方面的,而应该对支撑办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起到全方位的作用,并在校内外得到普遍公认,有较为广泛的区域影响和知名度。
不言而喻,学校特色的整体性界定方式对大多数意欲打造学校特色、加快学校发展的中小学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它意味着只有底蕴深厚、办学成效突出(特别是应试成绩突出)的那些所谓名校,才有谈论学校特色的资格。为此,有研究者提出了调和性见解,认为可以从工作层面与思想层面将学校特色分为初创阶段和成熟阶段,其初创阶段是指学校在办学业绩上具有局部性和发展性的工作层面特色,即学校工作在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某些学校;其成熟阶段是指学校在办学业绩上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层面特色,即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了一种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传统[7]。
2.学校特色的创建方法
如何创建学校特色,一直是学校特色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者围绕途径、方式、策略等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探索。其代表性观点如下:
(1)关于创建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普遍强调,学校特色的创建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实践过程,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为此,有研究者专门针对学校特色创建中存在的“花样文章”、“生搬硬套”、“无根浮萍”等普遍性问题,指出学校特色的创建应该走“积蓄学校的底蕴,凝聚学校的精华,创新学校的思维”的道路;[8]也有研究者专门针对学校特色的全面性、基础性、内生性等特点,提出必须规范创建的基础,走“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创建路径[9]。还有研究者运用全息理论,将学校特色的创建途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特质:孕育阶段,即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校长素质、教师素质、生源质量、教学设施等等方面,寻找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某个独特之处,使之成为孕育出某一学校特色的最初特质;②特点:过渡阶段,即通过对特质着力孕育,使之产生从隐性到显性的飞跃,为最终形成特色进行量的准备;③特色:成熟阶段,即学校工作从某一特点扩展到全校范围并得到巩固和完善,就形成了学校特色[10]。
(2)关于创建方式
谈到学校特色的具体创建方式,研究者大都依据部分学校的成功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而提出了一些简约化的操作样式。其中,孙孔懿先生归纳得较为全面,计有六种:①传统发扬式,即依据学校的历史传承,通过辩证扬弃加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校特色;②弊端针对式,即针对学校教育上一些积久相沿的弊端,异军突起,提出切实可行的金沙澳门官网的解决方案,以除弊兴利之势,形成学校特色;③借机发挥式,即敏锐把握学校发展过程中偶然得到的外在机遇,积极将之转化为内在发展的有效动力,以一鼓作气之势在某一方面取得办学突破,进而创出学校特色;④空白填补式,即留心学校工作中的某些“空白”、“冷门”、“盲点”,在别人没有发现、没有想到或不认为有问题、不屑于动脑筋的地方“大做文章”,自然会因与众不同而大显学校特色;⑤困境奋起式,即针对学校工作中长久存在的艰难处境和疑难问题,卧薪尝胆,鼓舞士气,在积极改变自身面貌中办出学校特色;⑥理想验证式,即从某种办学理想出发,通过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来加以检验和完善,最终以某种独特办学理念的形式展现学校特色[10]。此外,还有研究者归纳了“理论指导式”,可作为新的补充: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寻求某一先进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积极进行办学实践,最终以“××教育”的实践成果创出学校特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