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道路-金沙澳门官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每所高校都要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高校分类研究的启示
分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在规模扩大中定位不明的问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大的国家更为突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意见,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应该怎样对高校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法,如按照层次、类型、专业等进行分类。从目前高校分类研究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1.高校分类需要多视角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已经初步形成不同的类型,需要通过分类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国家明确提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有人认为当前我国比较认可的是以科研为导向的分类,如“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等。诚然,这是一种分类方法,但不是唯一的分类方法,“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也有综合性大学、多科类大学之分。我们不应该形而上学、机械地对待高校分类,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多视角地研究高校分类。高校应从多维分类的交点上准确定位,适时把握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2.分类的目的是推进高校多样化发展
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阶段,分类的首要目的是要建立高等教育的秩序,防止高校的趋同发展。各高校只有将办出特色作为不懈的追求和实践,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才能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此可见,分类的目的并不在于类型本身,它体现了一种办学理念,更多体现的是引导的作用,即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分类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分类,解决千校一面的问题,实现高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昭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大提高阶段。大提高阶段,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昭示我们:
1.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把各级各类教育做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用“强”字来统领我们的理念,贯彻落实在学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整体工程,要把各级各类教育办好,理顺各类学校关系,定好位,办出特色,形成领军的强校。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特色型大学的建设,使其成为某一领域的强势学校,支撑国家在某一个领域实现科学发展。应该看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做强。
2.要继续以“三个面向”作为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现代化全局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在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三个面向”的丰富内涵,以“三个面向”指导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高等教育要以现代化为取向,同时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建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拓展国际视野,博采各国之长,广泛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全球化、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高等教育要从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自身特点出发,使今天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长远的眼光办好今天的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特色型大学的再认识
建设特色型大学,走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成为高校越来越多的选择,而且已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我们对特色型大学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一般化的浮浅的认识上,应该从历史、现实与发展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特色型大学的内涵。本文重点分析具有行业性背景和行业特色显著的特色型大学,此类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特色型大学的主要办学特征
特色是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办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一,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在主体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占领学科前沿,引导学科方向,带动相关学科的互动发展,形成有特色的学科群。其二,长期积累的办学特色既具有明显的办学风格,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规模适中,学科面不宽,在某一专业领域得到行业领域的普遍认可,创造了公认的社会贡献。其三,特色是在与行业发展的互动中形成的。特色型大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在本领域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其培养了大批行业性的高素质学术领军人物和领导人才,创造了行业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办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服务产业、行业的宗旨。
2.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特色型大学多数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并有行业性和多科性特点,其主体学科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成为本行业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这批产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特色型大学,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特色化的中坚力量。我们应看到,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调整,此类大学大部分已失去了与原主管部门的行政联系,原有的部门资源优势和机会优势逐步丧失,并受到来自综合性大学的挑战,内在与外在矛盾开始凸显。同时也应看到,特色型大学在发展战略上,只要充分尊重传统和历史,又善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并不断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处理好服务于国家、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服务面向和服务重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和战略发展的高度,瞄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求发展”,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抓住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科学发展。
3.特色型大学分层初析
同样具有行业性背景的特色型大学,由于学科基础、办学实力、部门优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学科优势、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差异,因而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别。对特色型大学进行初步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或类型):其一,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的特色型大学,如定位为以冶金和材料为特色的北京科技大学,以石油为特色的中国石油大学等,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骨干力量。其二,代表国家水平的艺术类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代表着国家水平,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三,唯一性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高校,如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等。其四,以国民经济重要部门为依托,多所高校组成较为强大的部门高等教育体系的行业性特色大学,如机械、化工、煤炭、财经等领域的特色型大学,其中不乏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就其整体而言,构成了我国部门办学体制下的主体部分,也成为新阶段谋求特色发展有着多种战略选择的重要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