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论-金沙澳门官网
【摘要】本文阐释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态势与主要内容,并在反思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展望。
【关 键 词】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67-03
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学界掀起了研究的热潮,与全国如火如荼的研究态势相比,吉林省却有些相形见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以中国知网五大数据库为依据,输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时间段为2011年11月~1990年,搜索到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论文约6500篇,有关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有30篇,其中2006~2011年的论文有23篇。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吉林省基本与其同步,是从1994开始的,其中以柴万发撰写的“吉林省中小学教师需要现状的调查”一文为标志,此后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到2006年才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一、基本研究内容
1. 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内涵研究。(1)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目前,此概念的界定在学界有多种说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而且有些说法都是由此演绎出来的。(2)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当前,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模型,笔者认为较通用的是三大结构,即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三部分,[2]这也是研究中常用的结构。(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学界主要有三段论、四段论、五段论等观点,通过分析研究有学者总结出新的五段论:准备、求生、巩固、更新、成熟五个阶段。[3]
2.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有学者从学历、学科、学缘结构三个维度来探讨全省中小学教师基本现状,针对现状提出重点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的一些建议,在此基础上,从师范教育进行战略升级、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调整专业结构等维度来推动师范教育改革。这是一篇将中小学教育与师范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有价值的文章。[4]还有学者从农村视角研究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归因和相应的“6个”对策。[5]
3. 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这是本省学者关注最多的话题。(1)骨干教师培训:明确提出培训目标、思路、理念;以“突出主体,板块整合”为原则,构建板块整合的课程体系;倡导“研训一体”培训模式;开展组织送教下乡、学科研究与网络交流、定期开展教学成果交流会三项实践活动。(2)农村教师培训:①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建立县域三级教研培训网络。②创建农村教师城市培训基地。[6]
4. 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与实施研究。这是本省学者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1)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作者从课程文本、课程理念、课程实施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中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以及理解的偏差,通过归因分析提出“5个”主要对策。[7](2)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个案研究。①通过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研究发现:该校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课堂要活起来”,但怎么“活”却不得要领;都认为新课改不过是“教材体系的变更”,与原来教学大纲“没有多大差别”;认为新教材是“换汤不换药”。②笔者就教师对新课改的种种不确切理解做了深刻剖析,并认为:科研意识与理论很重要;理念内化并渗透于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持续的反思性对话与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8](3)新课改落实状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得知:①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存在不同声音;②教师负担加重,在适应新课改上表现不一;③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存在种种不平衡现象;④考试评价改革的瓶颈没有突破;⑤转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员队伍整体素质迫在眉睫;⑥教师培训需深入到微观层面。以上这些研究说明新课改任重而道远。[9]
5. 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研究:(1)某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该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培训脱离实际、专业自主受到限制、缺乏主体意识、评价制度有待改进、学历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在归因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该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对策。[10](2)农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专业发展过程的个案研究。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①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开拓创新、积极思考、坚持不懈。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学校领导不支持、缺乏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合作、缺少专家指导及农村教师自身素养的缺陷,并进行了归因分析。③建议:一是从政策引导、校长支持及社会帮助三个方面改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二是着重从做中学、勤交流、走出去、善反思四个方面激发农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动力。[11]
6. 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研究。作者通过对吉林省基础教育师资差异和流动意愿的问卷调查得知:引发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可能因素大量存在,教师对目前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模式感到不满,不同教师利益群体对是否及如何推行教师“定期流动制”表现出不同的意愿、态度和主张。在深度研究基础上,作者认为:当前我国推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尚不成熟,还需从缩小教师收入和生存条件差距、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尊重老师意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探索。[12]
7. 相关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这是吉林省学者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吉林省学者通过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重点对某地区中小学的英语、体育、语文教师及体育教学等学科教师及教学的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归因分析及主要对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教师需要、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管理等视角做了不同程度的实证研究。
二、反思与展望
1. 树立精品意识。这是一种优秀的学术品质,是产生高质量成果的思想基础。从全国研究现状看,重复研究较多,高质量文章较少,吉林省虽然在量上显得很少,但重复研究不多,研究视角都有现实针对性,但缺少理论提升,离精品尚有些距离。为此,要树立精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艰辛的科研劳动能绽放出芳香四溢的科研之花。首先,加强理论修养。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精读书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思考→研究→反思→交流→升华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使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研究水平得到提升。其次,要坚持“四个结合”,即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城市研究与农村研究相结合、高师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研究相结合,这种综合性的研究视野决定了科研的规格与层次,也决定了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2. 拓宽研究视阈。从我省研究现状看,研究规模小,内容较窄,且相对分散,没有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为此,应尽快拓宽研究视阈,提升省整体研究实力,当前可着重探讨以下问题:(1)本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摸底研究,这是开展本省一系列研究、有效研究的重要基础。(2)教师专业发展尤其自主性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首先,厘清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基本概念,这是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其次,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专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发展模式、评价标准及相关政策等急需探讨。(3)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研究。重点解决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的关系及与其契合的培训课程体系问题。(4)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教师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及其相关政策的研究,这是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5)高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合作研究,这是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