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金沙澳门官网 >  书信文档 >  公证书 > 内容

增强服务效能,促进科学发展-金沙澳门官网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06:11:30     阅读:次


  编者按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纲要》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六大保障措施之一列为专章(第十九章),并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何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如何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如何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点。
  为了全面反映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市、自治州)和高等学校学习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情况和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采取的举措和做法,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增设“加快教育信息化”专栏,间或提供版面刊登此方面的论文或专访。论文主要内容为:各省(市、自治州)、地(市、自治州)和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情况;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情况;在三个方面(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大领域(学校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取得的进展和成效、采取的主要举措、取得的主要经验和教训等。
  
  [摘 要] 教育信息化是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双重表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战略期。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继续贯彻落实“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提出未来五至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创新计划和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增强信息化服务于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和教育公共服务的效能,并通过建立标准评估机制、多方利益协调与合作机制和高素质的管理与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科学发展; 服务; 效能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朱超华(1963 —),男,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e-mail:zhu_chaohua@126.com。
  随着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未来十年必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信息化服务效能,提高信息化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信息化与教育发展的和谐联动,是当前教育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题。
  一、广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功能定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社会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教育的目标、观念、模式、方法和环境都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甚至重构。诚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1]教育信息化不仅要解决教育装备和环境的现代化,更是要面对越来越迫切的现代化和创新的各种要求,构建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育现代化体系。因此,准确把握未来五至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目标,就不能停留在就教育信息化论教育信息化的狭隘圈子里,而是要站在教育发展全局来审视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站在行业以外来审视教育信息化生存发展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要着力促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是广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多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这一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以知识和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竞争,迫切需要走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依托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子。实际上,这种依靠自然资源和低科技含量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于社会文化领域,包括教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阵地,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源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动机”。教育要在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需要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教育信息化作为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双重体现,是教育实现与科技、经济有效互动的载体,是教育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引领教育发展模式转变的“助推器”,如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数字珠江三角洲”,需要教育主动、率先开展新兴技术的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试验,如ipv6教育网络、云计算教育应用试验、教育网格等。教育信息化在开拓应用新领域的同时实现科研创新,可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引领产业层次升级,还将通过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只有当教育信息化统一到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自主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的轨道上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信息化生存发展的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服务教育质量提高为目标
  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既涉及到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素质、教育模式和方法,更关系到质量观以及质量的科学评价;既包括提高学习者个体受教育的品质,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包括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即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给学生提供更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对学习过程更投入、更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可以增强学习效果,[2][3]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提高面向个体的教育品质;(2)信息技术无时间、空间限制的特性,有利于创建大教育的格局,使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对优化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3)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的质量观,将会催生新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价方式,特别是综合素质评价及其诚信认定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基础上的大量数据聚合和质量监测跟踪。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广东省积极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教育发展重要战略决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广东教育信息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推进广东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尽管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潜在的可能,然而这种变革和创新并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由于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手段的变革,也是对整个社会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冲击,如果教育信息化没有赢得家长和公众的支持和理解,那么试图运用信息技术去改善学校系统的革新也将会被限制和压抑。[4]随着教育信息化从建设阶段进入深化应用阶段,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协调:一是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不协调。网络技术无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不仅没有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数字鸿沟现象甚至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二是建设和应用的不协调。设备闲置、用得不多、用得不好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信息化没有带来预期的效益;三是信息化与教育整体发展的不协调。教育信息化的社会认可度和行业认可度不高,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系统的“两张皮”现象使教育信息化被定位于保障条件或教育过程、事务处理技术化的边缘化状态。我们认为,有为才有位,要解决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获得认可、尊重和支持,仅从理论上强调自身在教育发展的地位和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教育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贡献度,以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来获得相应的地位和更有力的支持。[5]

《增强服务效能,促进科学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增强服务效能,促进科学发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