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金沙澳门官网
摘要中共青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陈鹏,江西省万载县白良镇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232-02
农村小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广大少年儿童所处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所接触的人物、事物有别于城市。农村小学教育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抓住自身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其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优势,才能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笔者主要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根据当今教育发展形式,结合农村教育特点,作一些探索,恳切希望同仁们斧正。
一、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地能使幼苗长得粗壮结实,充满生机。同样,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主要包括學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适宜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校园建设,应将净化、绿化、美化放在首位。如果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到家,谈育人,谈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农村学校的净化难度较大,但要努力做到,坚持做好。校园内栽花、种草、种树较容易,但要规划好,要科学、合理,要有美感。在校园的美化上,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在醒目处镶嵌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张贴或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让学生学习、铭记,使他们从心灵深处生发智慧火花,生发求知欲望。学校有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容校貌就会焕然一新,校风校纪就会自然加强,学校就会逐渐走向文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耳目濡染,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边远农村孩子的家长来说,素质不是很高,这还需要教师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帮助提高家长的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转变成才观念。教师要把患有“恶习”的家庭作为家长工作的重点。酗酒成疯,赌博成风,大小迷信不断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将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嫩枝易弯也易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本着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对祖国建设培养后备人才的坚定信心,有责任帮助家庭建立良好的家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努力创设语言文明、行为规范、道德高尚、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熏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上的道德失范、假冒伪劣、欺骗欺诈以及邪教、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侵蚀着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严重的障碍。这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治。同时,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学生加强教育,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坚定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树立防范意识。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形成合力,协调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才有希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有希望。
二、全面而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奠基各类人才的素质基础,其素质基础,除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就是要创设各种教育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品德、兴趣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为此,特提出素质教育质量要求:
1.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基础素质,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在无自觉意识努力的条件下,做好每一件事。习惯又是一个长期训练、习得的过程,从小养成好习惯,一辈子受益无穷,学校要求学生具有四方面的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
2.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对学校开设各门课程能达到课程规定的基本要求。例如: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知识结构;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基本数学思维及运算知识能力;音乐学科要求具有基本的乐理知识,会试唱,掌握1-2件乐器等。
三、抓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只有自己的课堂基本功扎实了、坚固了,才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新课程的实施在逐年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思想,头脑中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抓好课堂设计,熟练驾驭课堂教学,作好课后反思,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在广大农村小学,传统的考试都是只考语文和数学。而其他所谓的“副科”,比如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科目考试只是由任课老师随便检测一下,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在师生心目中,这些科目变得无足轻重。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把“副科”全面纳入正规考试科目,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语文和数学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德、智、体、美、劳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及个人特长等多方面进行衡量。此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方针。应试教育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没有抓好音乐、体育、美术、自然等所谓“副科”的教学工作,只是表面上的应付,教学不到位,不深入,不见效果。当前农村学校仍采用以学生成绩来考评及奖励老师的评估办法,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师以学生成绩定优,评先。他们极少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怎样?教师眼睛盯得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整日为分数抓学习,为考试抓分数。教师讲课的方法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死。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多,教师照本宣科的东西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付统考,有了好成绩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谁管你教师能力如何?所教的学生的能力怎样?),学生成绩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荣辱。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创新教学,探索教学新路,搞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没办法跳出考试的圈子里,每天想得是什么能考,可能考什么。上级抽考什么就把精力放在那里。由此造成了只抓主科,忽视小科。素质教育根本落实不了。农村教育若不走出这个误区素质教育就是空谈。
此外,在边远农村小学,歧视、讽刺、挖苦、嘲笑学生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治。
上述弊端表明:一是教师对工作敷衍塞责;二是教师素质低劣;三是教师无视教育法律法规。学校必须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校本教研、创新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点,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